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川省营山县太蓬山有龛窟104座,造像1476身,主要集中于透明崖、东门、南门一带,开凿时代主要是唐代和宋代,清代也有零星开凿。龛窟形制多为摩崖小龛,也有个别石窟和剔地浮雕,造像题材丰富,部分龛窟有题记。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45窟佛龛是盛唐时期敞口龛的代表作.该龛的塑、绘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透视规律.从龛前正中跪拜仰视时,龛内描绘的壁画与塑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龛内佛尊像与龛顶壁画<见宝塔品>等可能表现了法华会中的一幕场景.此龛的塑、绘内容和主室南壁观音经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法华思想.天台宗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修持法门,在其<法华三昧忏仪>一文中,还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第45窟佛龛等与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认为,第45窟包括佛龛在内的总体设计或许受到了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敦煌北朝时期佛龛,分别对圆券龛、树形龛和阙形龛进行样式分析,并比较印度、中亚及中国内地石窟中龛的形式特征,探讨敦煌早期佛龛形式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曾被敦煌文物研究所漏编而现存需要补编的33个窟龛,虽然大多数无壁画,无塑像,残破程度不同,但是作为古代遗迹,它们仍有一定的考古学价值,有必要全面地、客观地予以编号公布.本文便是对这些窟龛的编号和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6.
帐形纹饰进入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类主要装饰纹样,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后,帐形纹饰与方形龛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帐形纹饰做一梳理、考察,并结合窟龛开凿年代探讨帐形纹饰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7.
长岭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安乐乡天才村,现存造像18龛,题材主要有观经变、僧伽变、千手观音、千佛、天尊说法、释迦说法、佛道合龛等。据龛窟形制、题记及造像题材、风格等判断,长岭山摩崖造像始凿于盛唐,中唐最盛,延续至晚唐五代,受川西仁寿等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残卷与《龙龛手镜》相印证,纠正了《龙龛手镜》中一部分俗字的错误,并补充了《龙龛手镜》未收的一些俗字。  相似文献   

9.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0.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1.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伊河西畔龙门西山的南段。该龛坐西朝东,平面轴线N97“E,地理坐标东经112.4o、北纬M.sa。其窟面地评现距伊闻西山通道26.明米,是一处地势高亢、视野开阔的唐代佛教文化遗存。依据唐代石刻文献的记载,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宋时期,四川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毗沙门天王题材。现今大足、安岳、夹工、巴中等地仍可见到大量遗迹,虽然人们多能辨识出居中的毗沙门天王像,但对整龛造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此题材广泛流行的原因等,尚未真正弄清。本文拟以巴中南龛第93号龛为中心,探微发隐,力图对四川造像中这一重要题材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石窟考古测绘在石窟考古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石窟的历史遗迹,我们将绘制不同类型的测绘图来反映洞窟的结构、塑像、壁画内容。由于敦煌石窟群中具有不同形制的佛龛,不能在一个角度把龛内壁画内容全面地记录下来。考古绘图工作必须采用龛内展开这种特殊的测绘方法,将佛龛中的壁画内容客观、真实、全面地一一展开在画面上。  相似文献   

14.
袁枚与法式善同为乾嘉诗坛的领袖人物,其"随园"与"诗龛"分别成为当时南、北方诗学活动中心。但二人从未会面,交往信札亦大多散佚。国家图书馆现存法式善编撰的《诗龛声闻集》收录了袁枚佚诗二首与佚札一通,据此并结合二人的诗文集来考察二人的交谊,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二人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5.
《龙龛手镜》的部首主要承袭《说文解字》而来,少数部首为其首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龙龛手镜》242个部首的来源,并通过讨论与部首相关的问题,来揭示《龙龛》部首设置的特色:一是部首字在正文中是否作字头,二是部中之字如何安排。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北朝五佛造像试释贺世哲莫高窟第251、257、260、437、435窟都是塔庙窟,中心塔柱正面(东向)开一龛,龛内主尊塑一倚坐佛像。左、右两侧(南、北)开上、下两层龛,上层龛内塑交脚菩萨,或者思惟菩萨;下层龛内塑结跏跌坐佛。背面(西)也开上、下...  相似文献   

17.
正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龛内塑涅槃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大般涅槃经》中曾记载,当佛涅槃时,"诸天于空散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作天乐种种供养"。  相似文献   

18.
云冈第三期洞窟均为中小型方形窟,可分为三壁三龛、侧壁双层龛、三壁多层多龛等形式。龛像配置更多采用横向组合,重视对称构图。尽管图像布局富于变化,但第二期流行的法华与弥勒图像仍为基本组合元素,其造像思想与第二期洞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各有一个父母恩重经变图龛,均雕凿于南宋时期。小佛湾的已风化殆尽。大佛湾的保存比较完好,编为第15号。该龛高6.90米,宽14.50米,龛顶系平顶。全龛造像可以分为三层,都为高浮雕。龛的上层系七佛像,中层是《父母恩重经变相》,下层右壁为阿鼻地狱图,左壁无造像。兹将各层造像内容简介于下,再结合有  相似文献   

20.
飞来峰石窟保存有内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群,其中第84号尊胜佛母大龛是其中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组精美元代藏传佛教密宗雕作。本文对此龛组合造像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该组造像系以摩崖龛像形式表现的藏密曼茶罗的一种特殊变体,同是本文还追溯了飞来峰藏传雕刻艺术风格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