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着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理解、选择与追求,是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也就是对教育与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特定关系的根本性认识。教育价值决定着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势必带来教育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作用.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势必带来教育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因而,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并就我国创新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的现实走向上的偏差,往往就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所致。所以,我们研究农村教育,就必须认真研究其价值取向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农村教育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农、科、教统筹的格局。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已进入  相似文献   

4.
教育科学研究很难摆脱研究者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之前乃至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一定的选择倾向,这种倾向客观上既影响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对选题的认识,还会影响研究的目的、过程、手段及科学性.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价值取向上仍存在着一些偏差现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标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对于教育目标而言,人们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或选择实现社会价值,或选择个人价值,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二是当确定了总的价值取向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选择,如选择了社会价值,有的人注重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的人则强调政治效益,有的人则可能注重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评价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它是任何一个教育评价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但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取向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们基于对价值的认识,并在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亟待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了“唯凭主义”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使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标准等长期处于低层次化。要纠正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必须要求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主办机构和受教育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么什么是教育呢?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1],即教育是价值关涉活动.教育改革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促使教育从实然到应然的一个转变过程.所谓教育价值的素质取向,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素质目标的选择和基本态度的定向,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使得诸多与过去单一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会引出新的社会格局,也将演化出新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上,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交叉桥上。我们不仅要选择价值取向及意识,而且还必须对各种选择进行评价。不仅要发展市场经济,而且必须选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价值取向。因为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否发生根本变革,而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既类属于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的提出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课程价值取向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而且对课程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公布,确定现阶段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以《方案》为基本依据,研究培智学校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和教育评价研究三类。重视教育评价,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评价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得到迅猛发展,评价也已经在部分省市的幼儿教育中进行。但是,幼儿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薄弱,人们在教育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也诱发了幼儿教育评价的盲目性。评价的鉴定、协调、督促等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本文试图对幼儿教育评价的理论出发点作一简明的阐述。一、幼儿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广义上的教  相似文献   

12.
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而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源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之间的分歧影响着人们对评价标准的看法,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的问题上需要达成价值一致。从教育评价的实践来看,达成价值一致存在三种基本的价值选择路径,即强制性的价值选择、竞争性的价值选择和协商性的价值选择。对三种价值选择路径的运用需要注意: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在评价跨度上实现从"阶段评价"到"终身评价"的转变;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价值取向是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导向标,直接决定着终身教育的目的、功能、内容、途径乃至体制、机制等。实质上,终身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如何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使终身教育能够同时满足特定社会背景下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发展需求。价值取向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严密的理论求证和扎实的实践检验,否则很容易产生偏差,给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论创新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作用。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势必带来教育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因而,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并就我国创新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亟需对学前教育价值进行审视和反思,探索学前教育价值的实践策略.实现教育价值的重构可从生命教育视野对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评价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试升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偏差,其突出表现为:评价目的偏重终结性评价,忽...  相似文献   

18.
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能够反映出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和人的价值的认识。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直接支配或决定着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初中语文学业测试评价逐渐从原本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突出教育的内在价值。本文重点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业测试评价的发展导向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选择:一、遵循教育人性化和价值取向一致的原则教育人性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人性化就是在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事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的价值取向是直接影响某一个具体的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目前,在普通教育研究的领域内,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差异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一些课题研究,特别是由基层学校自己确定的课题,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评价往往会因评价标准的不同而产生歧义。本文从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着手,将教育研究分成“学术性研究”和“改革性研究”,并分别提出它们的评价标准。作者认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于某些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