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味:太听话,孩子的精神生命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绝对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们只好装作既听话又顺从。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甄嬛传》是2011至2012的年度大戏,剧情中出现的女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从而勾勒出一幅个性鲜明、波澜壮阔的女性生活群像。剧中的女性分为"被看"和"看"两种。"被看"的女人实际上不过是"第二性"的"小主",而"看"的女人则显示出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时代局限,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注定只能是悲剧性的,并且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4.
罗锋  周婷 《现代视听》2012,(5):30-32
2012年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广告招商高达18亿元,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再次引来热议。而与广告相关联的受众作为视觉研究的重要范畴,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显露了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以《非诚勿扰》为分析对象,重新审视受众的视觉现象,探索当前受众在凝视中与视觉景观的关系,并反思其呈现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清 《视听界》2007,(3):104-105
“说话”是播音员的“本能”,不同的播音员,“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如果把“说话”的方式和“说出话”的效果叠加起来考察,“话风”就会凸显出来。新闻播音员的话风,联系着民风,联系着作风,联系着文风,四位一体,紧密相连,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姜琴 《视听纵横》2007,(5):101-102
电视是一种视听的媒介,主持人所要传递的信息,不管是表意还是传情,都要通过可视的画面、精确流利的语言表达来完成。他们在屏幕上的举手投足,眼神表情、流畅的语言不管是动态的变化,还是静态中细微的心情流露,都会尽显在屏幕上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对你所要发布的信息内容产生兴趣。观众不光是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从中了解主持人所传达的节目内容和自身信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我们在书的“畅销”和“畅销书”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认识,因此想说一说这个话题。有人一提到“畅销书”就频频地摇头;意思是说真正的好书难以畅销,而‘畅销书”却没有好书。这么笼统地说话,恐怕不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5,(38):34-35
在成为计划经济的长子之后,上海长年处于孤独的领跑状态中,于是上海逐渐孤立,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日本“脱亚入欧”的心理——某种程度上不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因而把一切外省人蔑称为“乡下人”。  相似文献   

10.
欧阳询 《今传媒》2005,(9X):60-61
创建“面对面” 谈到王志与“面对面”栏目的关系,有人好奇地问,王志为什么会来“面对面”?,言外之意是,有了“面对面”才有了王志,但实际上是有了王志才有了“面对面”,王志是这一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1.
“望闻问切”话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新闻传播》2009,(7):71-72
在Google引擎中键入“民生新闻”.立即跳出一个惊人数字,大约有335000项符合这个条目的查询结果。是否要继续这样一个“旧题已有万人言,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论题?观专家、学者洋洒的文字.是非曲直的评判。有同感也有不甚苟同的个人意见.于是欲借用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的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结合笔者所在省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际情况,来“望”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之“虚火”,“闻”专家、百姓之诸多真言,“问”民生新闻运作中的“神、色、形、态”之症结,“切”民生新闻节目改良与发展之命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赵佳佳 《传媒》2016,(8):79-8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新闻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林克难提出的“看易写”理论为新闻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视角,该理论与当前新闻英语翻译的现状相符,也为新闻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建立在“看易写”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新闻翻译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15日至21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了第四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等39家国内知名网站的近70名负责人和编采人员,分“东”、“西”两路,对商丘、开封、鹤壁、三门峡、郑州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采访。一时间,看河南、说河南、赞河南的正面声音在网上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5.
唐娟 《兰台世界》2007,(4X):62-63
本文首先解释了“说”和“话”各自的含义及其各自在文献中的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说”和“话”联在一起,向现代意义的“说话”演进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7.
4月21日至27日,第五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如期举行。  相似文献   

18.
在“神舟五号”一举发射升空并按计划完成飞行任务顺利返回地面.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不久.神州大地仍然沉浸在一派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的时候.某报曾经刊出配图新闻:《2003国家科技周全国巡展返京5位华人宇航员集体“亮相”》。消息题中标明的是“5位华人宇航员”.而导语中又称“展览中首次为观众详细介绍了5位华裔宇航员:杨立(应为‘利’)伟、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卢杰”,接着又引本次科技周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的话说:“这5位太空勇士是中国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文化名人真是左右逢源,八面来风。名人说的有点意思的话叫“名言”,说的没有意思的话叫“文献”,写的文章多叫“著作等身”,懒动笔墨则叫“述而不作”。  相似文献   

20.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