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再聚焦:新一轮课改中设置的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正在有效地改变着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面貌,也在影响和推动着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品生、品社、思品是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其综合性的特点使德育课程更开放、更开阔,更具活力。品生、品社、思品三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但不应有丝毫的动摇,还应继续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独特的,成人不应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活世界,而是应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教育呼吁关注儿童生活世界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定性出发,基于人与知识文化关系,抽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科学生活世界与教育生活世界,并论述了教育生活世界具有难以察觉的虚拟性或者说模拟性、充满浓厚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意味的符号、情感性与容错性的管理或控制、一定程度的时空隔离四个显著特征,最后拷问学校教育会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4.
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着远离儿童生活、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艺术潜力,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应从儿童世界的特点入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成为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有生命意义的栽体,才能使德育知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6.
侯海凤 《中国教师》2012,(11):31-34
<正>如果运用简单的二分法,我们可以认为,除了人(儿童和成人),儿童生活世界的其余部分就是由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构成的。显而易见,物构成了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儿童与物有着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有怎样的价值,很多成人却并不清楚。实际上,儿童生活世界之独特性正体现在儿童与物的独特关系上。换句话说,透过儿童与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生活世界、儿童文化之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学前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哲学从本体论上因应学前课程的文化价值诉求而为其提供了新的价值发展理念:学前课程文化主体意识的唤醒,学前课程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照,学前课程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协调。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学前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学前课程对儿童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学前课程对科学和人文的整合得到了建构。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因而,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融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敞开胸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李自芳 《文教资料》2008,(36):74-75
教育自独立成一门专业的研究领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由生活世界开始,到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反思当下教育,本文作者提出,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课程与文化要基于儿童的生活。真知识的根源在人的经验里,学校要从整体上设计和实施课程,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让他们在阅读与行走中成长,这个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生成积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为例,根据教学单元,从课标课程内容属性、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核心素养表现等方面对教材“探究”“思考”栏目的文本进行针对性解读,基于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德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教育方式和手段都极其专业化的今天,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却并没有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得到相应的提升。此背景下,在看到思品课德育本身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本文以道德教育的独特性为立足点,从思品课德育中探究具体原因,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责任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能力等整体责任品质作为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高中思品课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担负着较强的价值教育功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品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广为认可的说法:“婴儿出生时是弱小的,尚不完善、成熟的,但与动物不同的是他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与潜能。”这句话常被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解为“我们可以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使之成材,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因此甚至在当前涌现不少“早期教育加速工程”、“小太阳工程”、“零岁方案”等力图在幼儿阶段培养儿童全面能力的机构。然而“可能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性是否就意味着在儿童期儿童任何方面的能力都可以获得,儿童可以成为一个“完人”呢?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5.
奚亚英 《江苏教育》2015,(7):46-48,51
从中国儿童到世界公民,寓意着学校教育既要基于儿童视角又要基于国际视野。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从文化立魂到实践创生,以学会共同生活为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规划与课程建构,致力于真正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生活是新奇而富有意义的,他所有的外在表现都以他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一个善于思索和教育有方的老师不必是一个能够构造或控制孩子每种可能体验的人,但看到一些现象后,应该学习去探索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一切其实都不是孩子的错。一、我所看到的一个教育现象:一个不招人喜欢的爱打架的学生一天,我正在讲课,忽然有人敲门,推门看时,我的目光一下子落到一个男孩的身上:他个子不高,圆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青年自信则国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符合国家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除了科学世界的文化自信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同样不可忽视,结合文化自信生成遵循的规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通过营造日常文化教育氛围、强化教育的日常生活意识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系统;通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增强生活仪式感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认同;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利益激励、强化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的方式嵌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8.
詹立信 《教育》2014,(9):39-40
正思想品德课是基础学科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获得教益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解,认为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悟,灵魂得到升华,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也可把它归结为思品生活化,生活思品化。以下主要探讨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理论支持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  相似文献   

19.
张伊 《数字教育》2019,(1):57-62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美"是教育的品质与目标。普陀小学将"和美"作为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形象,以"新东方1001夜"故事为载体,创新学习方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故事的学校",以"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为课程理念,通过学习文化故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梳理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创新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