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情     
《教育》2012,(10):6-7
认知"水文化"3月20日,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的学生在仙蠡桥水利枢纽参观。当日,该校400多名学生走进仙蠡桥水利枢纽,了解这一水利工程防洪、排涝和改善城区河道水质的功能,认知"水文化",迎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在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初凤降服神兽坐骑,条件有三:一是发现天书所载龙鲛弱点,二是初凤受仙蚌庇护拥有神性,三是初凤和龙鲛的终极目标都是“谋一正果”。“神兽坐骑”与法器是剑仙的身份标志,显示了剑仙的正邪取向、个体修为与仙界地位。神兽坐骑母题具有“琴高骑鲤”的仙话渊源,鲤鱼构成仙话质素和拥有超凡能量。还珠楼主将鲤鱼“仙性”与剑仙仙话融合,开拓了海中世界愿景,世俗性与传奇性熔铸在女剑仙以及“龙鲛”形象上,在“神兽坐骑”母题演绎中折射出理想社会结构整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仙之“美”应该首先在长生不死,其实不然,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还有观点认为仙之“美”在无所不能,其实不然,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关羽一例,则无可置疑地否定了这一点。此外,还有人将仙之“美”与“美在上帝”作比,其实二者之美殊异巨大。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格美”。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题作文中的“题”犹如这山上“仙”、水中“龙”,它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招牌”,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无疑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开拓创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回眸多年来我对话题作文的指导和评阅,发现学生无视写作要求,信手拈来、随意写去、草率了事的现象相当严重,不难推知,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主体意识的缺失,这对开拓性、创新性写作的思维是有损无益的。  相似文献   

5.
与想像结友     
《新作文》2004,(3)
仙仙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仙仙很喜欢写作文,仙仙的作文写得很棒,老师也总把仙仙的作文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仙仙说,作文写得好,是因为她交了个好朋友———想像。仙仙用的是一个印有“画蛇添足”图案的文具盒。正当仙仙盯着印有图案的文具盒发呆时,她的好友“想像”来了。想像又来邀请仙仙到它们的王国里去玩。仙仙跟随想像来到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眼睛所及一片葱绿,远处清澈透底的溪流发出“丁冬丁冬”的脆响,声响伴着枝头鸟儿的鸣叫,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悦耳……近处是一群人,他们个个都穿着古时候宽松肥大的衣服蹲在地上画着什么。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李白的“仙性”主要表现在他的天才卓绝、性格狂放和诗风飘逸,而不是超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文章认为,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仙”都有至美至善的含义,而人们对不相同的仙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常常将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愿望附会到观念中的仙的身上,古来人们推誉李白为“诗仙”,主要是指他“带有肯定性喜剧形象特征”的“狂放之仙”.文章认为,李白的种种求仙访道的言论和行动,本质是或者想借此来捞取政治资本,或者借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发政治牢骚,而不是真正想超脱现实.  相似文献   

7.
都因痴迷笔仙15岁的金珊、贾弘、任陆是亲密朋友,她们痴迷一种“笔仙”游戏。在烛光下,俩玩家手掌相贴,手掌问夹根铅笔,闭眼念叨“请笔仙,请笔仙”,接着发问迫切求答的问题:如“我能否考上县城中学?”  相似文献   

8.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与以前的内丹学相比,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科学来诠释“人道与仙道”关系。而同时代的内丹家,除了吕纯一、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思想。可见,陈撄宁的仙道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对今日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但从陈撄宁的仙道观来看,主张“现代仙学的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董永遇仙传说里的“仙”从“天之织女”变为“三仙女”之一再到“七仙女”之一,数量从一到三再到七。究其原因,或是受到中国古代数术思想、星宿文化以及不同时代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特征的影响。七仙女群像的生成对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衍生出其他六位仙女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群像已经成为一种深切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民俗符号。  相似文献   

10.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李志敏笔者在探索“车尔城”原音历史渊源问题时,发现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一带曾经存在过一个名为“萨毗播仙”的部族①,然因篇幅所限未及深论,今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以就正于方家。一、“萨毗播仙”地名说质疑一般认为“萨毗播仙”是为...  相似文献   

12.
好学校不在于校舍有多大设施有多好,也不在于分数的排队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学校的“好”在于敢于改革突破,在于有一批真正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的好老师,在于学校的教育几十年以后仍然能在学生身上见到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相传,东汉顺帝梁皇后之兄,大将军梁冀得到了一件“仙衣”。十月的一天,他穿上这件“仙衣”大宴宾客,故意碰翻了酒盏碗碟,顿时“仙衣”上沾满了斑斑油迹。正当客人们为此宝物被玷污大为惋惜时,梁冀却镇静自若地叫家人端出  相似文献   

14.
从魏晋“仙窟”模式小说的特点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该小说模式的四个主要来源,即“神仙”思想影响下的神山仙窟传说、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大山、洞窟的记载与传说、老庄思想以及前人的文学创作。在探清源头的基础上,又大致介绍了魏晋后“仙窟”模式小说的发展,从而对魏晋“仙窟”模式小说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6.
李贺以“鬼才”诗人而著名于世,始于北宋。宋祁在评唐人诗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但不少人爱其才,议为用“鬼才”去称呼李贺,似乎对诗人有点不太恭敬,故又称他为“鬼仙”。如严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沧浪诗话》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相似文献   

17.
我十分喜欢捕捉昆虫,而且是个捉虫能手。但是,有一种虫子我却从来没有捉到过,它的名字叫“独角仙”。无论如何一定要捉住“独角仙”!今年夏天,我发现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树林里有很多很多的“独角仙”。那个村子里长着许多枹树,我每天都要去看一看,可是  相似文献   

18.
<正> 神仙与道士,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相传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特殊人物出现.神农时有赤松子,黄帝时有广成子,商汤时有锡则子,周武时有匡俗等等。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这种人确实很多。所谓仙,《释名》已有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就是说,仙是入山修炼,老而不死之人。在中国古代,先有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20.
仙居杨梅因其色美、味甜、个大、核小而成为杨梅中的极品,素有“仙梅”之称。今年6月,首届中国杨梅节暨中国绿色财富论坛在我县隆重举行。于是,我们成立了“亲近仙梅”课题组,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调查与研究,在搜集、观光、采访、调查等活动中,感受杨梅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