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东方,龙是尊贵、权力、富贵的象征,而在西方,它则是邪恶的化身。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中国龙的形象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如此自豪。在传说中,龙又是一种怎样的角色?呼风唤雨?尊贵威严?造福平民?我们今天读的这篇《龙的传说》不仅让你再次挖掘自己身上尊贵的血脉,并且能让你了解如何用英文表达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东方包括很多国家,而东方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即使是相隔很近的日本文化也难与相提并论。但作为亚洲这个整体,他们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文化角度浅析,将东西方文化做一个全方位的比较,由此来得出东西方文化间的各种碰撞。  相似文献   

3.
西方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后现代艺术新的形式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流派 ,近一个世纪来广泛流行。表现主义自身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它对东方文化禅宗思想的钟情 ,对中国书法的崇敬 ,以及对中国书画传统形式的运用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是一种极好的创新。也使我们认知 ,反传统对本民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创新。继承传统对异国他乡而言 ,则必然也是一种创新。以下笔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影响与运用作一个简述。进入 2 0世纪后 ,中国的禅宗在西方艺术家中流行 ,画家们开始直觉地探讨与东方智慧所结合的某些观念。西方国家开始模糊地…  相似文献   

4.
世界美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就绘画而言,东方绘画以中国为代表,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程建梅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3):57-60,98
西方在文化上一直推行东方主义,东方女性被双倍地他者化,其形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地固定在一些消极的角色中,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单向权力运作关系,忽略东方自身的能动性。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转移,对于美国文学中三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宝嘉康蒂、巧巧桑和花木兰来说,正体现了西方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东方实行的不同文化霸权,东西方之间正从文化帝国主义向文化转移过渡。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由于历史发展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差异,使得东方的龙与西方的Dragon这一传说物种的形象在其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东西方的交流与沟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了解这一文化差异、消除其中的误解,无疑对促进东西方相互理解、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历史比较研究,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为何西方能发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则发展缓慢、停滞,原因何在?从西方对东方的残酷掠夺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即东西方社会发展问题除了各自的内因外,一具重要的外因就是四百余年来西方对东方残酷的殖民掠夺,使东方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东方则被掠夺得贫穷落后,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而今还处于建立新世界的艰苦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8.
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勃兴的交际法语言教学在引入东方国家语言教学中后,不免会产生与文化相关的分歧。本方认为:为了适应东方文化的语境(如中国),跨文化教学者在采纳交际教学法时,必须考虑其文化的协调性和可接受性。而要达此目的,关键在于语言传授者必须充当合适的“协调者”身分,调和东西文化之关系。语言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指西方在东方任教之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无论其代表语言的传递者、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文化译员、抑或充当朋友和顾问的角色,都带有文化的成份。对大多数此类教师而言,其基本的语言教学意向是“交际”,但对许多授课对象(学生)而言,其期望决不止于此,他们常常欲深入了解此教学方法的文化独特性,以及是否存在超越个人文化因素的带有普遍性的教育方式。由于这种原因,盛行于西方的所谓“正统”的交际教学法随跨文化教学者引入东方后日益受到挑战,人们不断转向研究“西法东移的地区文化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时,东西方几乎同步发生了商业革命。西方地中海沿岸首开风气之先,而东方两淮盐业则提供了康乾盛世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并培育出灿烂的盐业文化。西方的商业革命很快转入工业革命,而东方则失去机会。我们应总结历史教训,为21世纪东方世界的腾飞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东方主义视角下歌剧《图兰朵》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3-77
阐述歌剧《图兰朵》中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儒道思想、婚丧嫁娶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东方学的角度来看,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是西方话语语境中的东方元素,是西方主义者在西方价值维度下建构的产物,歌剧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其实代表的是西方的利益,观众由此产生的崇拜西方文明而鄙视东方、否定东方文明的"全盘西化"心理与文化自卑感,也是所有现代中国人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韩志勇 《考试周刊》2007,(28):122-123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东方体育文化中一些有价值成分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作者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引思中,从21世纪和未来社会需求来考虑,从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提出了以思想道德教育、竞争价值观、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复合式体育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莱辛在当代西方所接受的苏非主义是古老东方宗教哲学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它跨越了东西方地域和文化的界线。在作品中莱辛始终把苏非思想作为自己突破思想桎梏的手段和媒介,东方的感悟和西方的理性在她的作品中互相渗透合而为一。莱辛对以苏非主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和提倡,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与东方进行的对话。在平等而开放的对话中,莱辛试图让西方人能用"他者的眼睛"来重新审视自我和反思西方狭隘保守的文化观,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补充共同发展。这种强调多元之美的文化观正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是莱辛与苏非主义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龙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词汇“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并对“龙”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托尔斯泰主义是基督教和东方精神,特别是中国儒道墨学说的综合体,是东西方思想的合璧。他的一些伦理原则在形成时每一条都结合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而背离了基督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地名文化比较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名 ,属专名的一种 ;地名文化 ,尤其是河流名称的历史文化与东西方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东西方地名文化在命名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根据东西方地名命名的根源的共性来研究其指称意义之后的词源意义 ,进行英汉文化对比、分析。地名翻译的具体过程中应遵循“音译为主 ,适当意译 ,照顾通译”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意译来翻译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地名 ,并对名称的具体所指进行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7.
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古代希腊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吸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本文试从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影响的原因、形式、途径三个方面来探寻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  相似文献   

18.
杨生龙 《文教资料》2013,(20):64-65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入手,提出东方重整体,西方重个体的观点,并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中国文化作比较,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儒家文化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沉默”是非言语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语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社会对“沉默”的文化涵义差异对比、差异的成因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比西方更重视这一语码的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东西化对比上,他提出化“动静说”;在新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明统整西方物质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杜陈化论争,拉开了东西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