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谏是古代散文中很常见的名称,本文对古代散文中的进谏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之所以能够“审美地感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创造的时空形式。它的时空形式是一种文化合力的结果,也是一种艺术存在形式。在此形式中体现了艺术的本质,它的基本特征是体验与解析、复杂化与简单化、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散文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散文和骈文并存;再往前追溯,就是“文”的概念,文与笔、文与言对举。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散文又与“大散文”的概念不同。艺术散文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就是艺术性。当我们从这一美学特质出发,从艺术散文生成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和研讨时,就会大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实用与功利揉为一体的杂文学观念使艺术散文在创作技艺和审美思维上得到锻炼,而散文家认识自我、追求主体自由则是散文自由与独立的标志。当散文家自觉地从自然和生命的高度进行诗意遐想与理性思辨时,艺术散文进入了它的鼎盛期。从历时性上看,赋、比、兴代表了艺术散文由方法向体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散”,是与“韵”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韵”主要指诗歌,不但必须有韵,而且一向也比较“整齐”。相比之下,不押韵,句子长短不齐,与口头交际用的自然语言差不多的形式写成的各种章,就是“散”。  相似文献   

7.
试探我国古代散文发展之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如果我们承认,世界各国的先民都共享过神话的奇秀之美的话;那么,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体本身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东西方的后继子孙们便分道扬鑣了。古希腊发展了史诗和悲、喜剧,而我国则从抒情短诗、散文起步,开拓了我国古代文学繁荣卓异之路。所以黑格尔老人说:“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哲学史讲演录·东方哲学》)所以,我国完全  相似文献   

8.
在浩繁多彩的中国古文殿堂中,产生于晋末南北朝的游记一体,至唐绽放奇葩,宋时议理取胜,明末多山水小品,清代由"独抒性灵"转向杂入地理,古迹考证。主要列举时作论述其发展演变及繁荣。  相似文献   

9.
马彩红 《课外阅读》2011,(11):302-302
从先秦到清末,从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到明清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可谓历史悠久,文质兼美,体裁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面对如此浩如烟海,文质兼美的一篇篇古代散文,应该怎样来阅读鉴赏一篇古代散文呢?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文体之一,最早的散文集《尚书》问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且由于其使用范围、效用和样式的不同而衍化出许多体类。于是,给古代散文分类就成了一个重要论题。对古代散文进行分类,首先遇到的是散文的范围问题。我国在宋代以前,并无“散文”之名。先秦时期,出现“文、“文章”、“文学”之类名称,但所指十分宽泛,几乎包括一切文化典籍。魏晋以后,有“文”、“笔”之分,有的为“文”,无韵为“笔”。这时的“文’测包括诗歌和辞赋,“笔”则指无韵的散体文字。至于“笔”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自六朝…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古典作品以散文居多,而古代散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诸多文体,仅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课文涉及到的就有传、说、记等。理解和掌握古代散文体裁的特点,对于学习课文很有裨益。结合中学课本的有关篇目谈谈古代散文体裁的特点,供教学参考。古代散文的体裁,清代散文家姚鼐把它分为13类,即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辞赋、哀祭。结合课文所选古代散文体裁择其有关者加以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容易造成误解,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生语文的教育中古代散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代散文在新的教科书上占的分量也由以往的20%增多了两倍,相应的老师讲课的难度也有所上升。所以,现在语文老师急需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并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以前到现在,古代散文这份美味的文化大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学生会觉得古代散文简直就是"天书",他们不喜欢学习古代散文,也理解不了古代散文的意思,听到古代散文这几个字都可能会害怕。更有学生这样描述古代散文:"一怕古代散文,二怕周树人。"老师们消耗大量精力,说干了口水,而学生面对古代散文还是唉声叹气。这样的古代散文讲授是消耗精力却得不到好的效果的,而且进程慢,效果差。那么面对古代散文教学这种惨淡的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让古代散文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展开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散文艺术谈     
本文从散文创作的主客体多侧面切入,以散文创作的实践作研究的基础,在对创作实践的综合中对散文艺术作哲理的提升。文章的内涵涉及到了神与形、藏与露、情与景、天才与勤备、有形和无形,以及散文家的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在论证方法上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和抽象,而是将散文的艺术原理放到散文创作的境界中去作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种多情的生物。人类,因此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宣泄、抒发方式,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歌谣舞蹈、诗辞文赋、音乐绘画、摄影雕塑,色彩缤纷,不一而足。其中,散文这种抒情文学,颇有它独到的风韵和姿采,长期而广泛地受到人们喜爱和重视。 中国散文的历史由来已久,其间发展演变错综复杂,尤其是“五四”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随着文、史、哲的分化,在坎坷艰难的发展历程中,在狂飚突进的现代氛围里,散文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散文的审美规范逐步积累,慢慢摆脱了过多的实用目的等功利性、非审美因素的困扰,成为文学天地里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驾齐驱的姐妹艺术。散文有了自成体系的散文美学,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样式,散文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文坛上,涌现了一群比较优秀的女性散文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使人喜爱的散文作品,如同芳馨的幽兰开放在缤纷的文学园林里。她们满腔热忱地拥抱着时代和人生,用其灵智的艺术笔触,抒发着内心的深刻体验与生活的独特感受,也显示出她们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审美方面作出的不懈追求。在这些女性散文作家中,我省青年作家王英琦以其傲岸倔强的阳刚之美,令人刮目相看。王英琦涉足文坛,发表过小说、电影剧本等文学作品,但她还是以全部的激情和赤诚、执拗地偏  相似文献   

17.
刘耀斌 《现代语文》2005,(6):120-120
散文的构思是作者写作时从认识生活到给予艺术反映的全部思维过程,是指导写作的思路。它包括了作者观察认识客观事物、选择和提炼题材,立意谋篇、安排全文结构,考虑人物性格和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探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一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正似陆机所说的构思状态:“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开篇艺术历来为作家们所重视,古代文论家刘勰有“首唱荣华”之说,意为开篇应华丽引人。可见,不少作家,为写好一个开头惮精竭虑,绞尽脑汁,据说托尔斯泰为写好《复活》一书的开头,修改了二十来次,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开篇也反复修改了多次。人们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它的开头应该有两大功能。第一,对作者而言,头开得好可以很好地、很顺畅地引出下文,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这就是“统首尾”的意思,欲话叫一气呵成。某些作者,开篇不用功夫,行不成于思,拍毫挥洒,或中途易辙,或中途废篇,或另起炉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9.
散文被喻为文学园地里面的轻骑兵,说的是散文不像其他文体那样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作者心骛八极,视通万里,什么皆可以收于视野,什么都可以纳入笔端。但是散文又是形散神不散的,每一个作家都会独树一帜,让自己的风格与他人迥异,让自己的感情打上个性的烙印,让自己的技法独具匠心,让自己传达的人生感悟振聋发聩。学习古代散文,我们需要由形人神,品鉴作品风格,把玩作品语言,掌握作品技法。  相似文献   

20.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