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其实,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诗,如六朝诗、宋诗、元诗、明诗、清诗等,也不乏名家和佳作。但今天社会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名句,十之八九都来自唐诗。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朝代中,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认为,其原因是唐诗的口语化、格律化、  相似文献   

2.
路开源 《今日科苑》2007,(8):104-104
唐诗中有600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酒是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纵酒赋诗是唐代诗人的生活风气也是一种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诗酒风流更是唐代诗人的重要文化观念。综观唐代诸位爱酒诗人的作品,饮酒诗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借酒抒怀、歌颂友谊、临行饯别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郭重阳 《科教文汇》2008,(32):248-248
唐代李端和宋代黄庭坚的诗歌中都用到了相同的两个典故“傅粉何郎”和“薰香荀令”,典故虽然相同,但两人所表现的内容和运用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区别,从相同典故,不同手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吴凤玲 《今日科苑》2008,(2):222-223
"唐人选唐诗"作为唐诗的最早选本,它一方面反映着选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同时也反映着唐代的文学思想变化轨迹。本文试图将"选本"这一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和诗类分析相结合,对盛中唐转变时期诗人审美心态的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田颖 《今日科苑》2010,(2):141-14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向来被誉为唐诗之翘楚,世代传诵不绝,元明清时期,更被作为戏曲题材加以改编,并搬上舞台。而“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每部剧作的故事模式,主题中心的不同,又使得这中心道具的功效,包含的意蕴,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张力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宋朝音乐文化已向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值得后人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辉煌灿烂的时期。宋学专家邓广铭曾说:“宋朝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尤其在科技方面,以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为代表的发明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除了一些妇孺皆知的科技成就,宋朝还出现过许多关于文化、法律、游戏等的“另类”发明。  相似文献   

8.
王体槐 《科教文汇》2010,(5):54-54,61
唐诗以情取胜,宋诗以理见长。宋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在宋代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逐渐加强,对文人思想行为的约束逐渐严密以及宋代理学兴盛的文化、学术环境中,宋代士人惯于用清淡、平和及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宇宙万物,在推崇理学的同时,自然地将理学的观念融入诗中,更多地反映对人生和社会以及心灵世界的内省体验,诗歌从现实世界转入精神世界亦即由外在的反映到内在的表现的趋向日益明晰,日渐形成了理性的特点。宋诗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含蓄、自然而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9.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贺是中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神鬼诗的独特诗风之间的关系,以及神鬼诗的“比兴寄托“特征,可以揭示出诗歌理论与诗人风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呈现中唐诗歌“兴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罗屹  王乐 《科教文汇》2014,(1):169-17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唐诗及其英译文进行分析是研究诗歌鉴赏问题的新方法。《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依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理论,可以从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两个方面对该诗及其英译进行分析.说明从语篇功能鉴赏唐诗及英译文是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林哲敏 《科教文汇》2009,(29):239-240
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时期,具有强大经济背景,但却被后人称之为“弱宋”,从一些史料来分析,我们发现“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一直困扰着两宋王朝,这也可以说是宋朝积贫积弱、国势不振的主要原因。宋朝曾多次采取过包括裁减冗官、冗军和限制费用支出等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宋代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把握宋代的政治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竹文化发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竹以其独特的表征价值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青睐。"不可居无竹"的恋竹情结成为潜藏于整个文人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现象。竹大量入诗,并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涵蕴。拨开唐诗中竹意象的层层枝叶探向深处可发现,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与竹意象间涌动着深层的感应关系。这种人与竹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表现为"疏离""对话""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胜男 《科教文汇》2008,(20):216-216
唐代竹文化发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竹以其独特的表征价值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青睐。“不可居无竹”的恋竹情结成为潜藏于整个文人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现象。竹大量入诗,并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涵蕴。拨开唐诗中竹意象的层层枝叶探向深处可发现,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与竹意象间涌动着深层的感应关系。这种人与竹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表现为“疏离”“对话”“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从Halliday和Hasan提出衔接理论以来,一些学者对于各种衔接手段在翻译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前人多从普通文本角度对翻译中各种衔接现象进行阐释,而衔接在唐诗翻译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从语法衔接角度探讨唐诗英译过程中衔接手段如何恰当应用,以使译文更贴近原诗韵味,从而达到与原诗一样的连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郭莉 《科教文汇》2010,(4):65-66
自从Halliday和Hasan提出衔接理论以来,一些学者对于各种衔接手段在翻译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前人多从普通文本角度对翻译中各种衔接现象进行阐释,而衔接在唐诗翻译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从语法衔接角度探讨唐诗英译过程中衔接手段如何恰当应用,以使译文更贴近原诗韵味,从而达到与原诗一样的连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伟明  罗磊 《百科知识》2021,(24):15-16
宋朝是我国医学史上针灸学发展迅速的一个时代,诞生了世界医学杰作天圣铜人,把铜人作为针灸教学的模型.从针灸起源到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从医家对针灸的钻研到针灸专著的出现,从天圣铜人到子午流注,从名医百家的个人经验到针灸学术流派的争鸣,针灸学科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目前针灸学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研究宋朝针灸学的发展可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读岳飞有感     
丁茂博 《金秋科苑》2012,(5):114-115
近日,我在晋江市老年大学文史班学习宋史,也就是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历史。就在这留下靖康奇耻的宋朝,也不乏勤于政务的文臣和抵御侵略的武将,他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可歌可泣的业绩。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当数岳飞。  相似文献   

18.
在唐诗之中,诗人们借竹的意象表达了他们对事功或超然于其外,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超然的,不颓废,不疯狂,淡泊、健康;积极的,不执拗,不激烈,平和、适度。不一样的两种竹的意象阐释,不一样的两种生活态度,却无不是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深情,无不生动的反映出了唐代士人们蓬勃、激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雷晓 《科教文汇》2008,(5):138-138,196
在唐诗之中,诗人们借竹的意象表达了他们对事功或超然于其外,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超然的,不颓废,不疯狂,淡泊、健康;积极的,不执拗,不激烈,平和、适度。不一样的两种竹的意象阐释,不一样的两种生活态度,却无不是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深情,无不生动的反映出了唐代士人们蓬勃、激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动辄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朝可谓是文人的天堂.在两宋时代,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为什么宋朝对知识分子这么宽容呢?这还要从宋朝立国说起.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禁军殿前都点检),后来依靠手中的军权,发动陈桥兵变,夺了柴家的江山,坐了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