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记者,翻译成白话就是记的人。” 这是四十年代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当记者的时候,陈家康来我们采访部谈天说的一句话。他是周恩来的秘书,很有才,建国以后当过驻外大使。 这本来是闲谈中一句开玩笑的话,我却宁愿把它看成讽刺,看成提醒。我愿每个已经或者准备当新闻记者的人听听这句话,好好想一想,提高警惕,万一当成了“记的人”,那就真正可悲了。  相似文献   

2.
起名的病态     
大凡中国人,都有一个方块字的汉语名字,这是识别自己的文字符号。本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姓氏无法更改,名字总是自己说了算。但您可知道,这本来很普通很私密的事情,如今却变得日益复杂起来,而且成为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9,(37):54-55
我算是出生在新闻世家,进入新闻行业看似顺理成章,其实是阴差阳错,当年本来想考北大中文系,却被人民大学新闻系录取了。  相似文献   

4.
所谓夸大,笔者以为,一般不外乎两种:一是显性夸大;一是隐性夸大。显性夸大显而易见;隐性夸大不易识别。 显性夸大。一般指那些直接反映在字面上、报纸上的夸大。这种夸大是比较容易察觉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显性夸大有4种情况:其一,数字的显性扩大。如写正面报道时,要表扬一个工厂,实际这个工厂上半年完成利税50万元,新闻却写成60万元;写反面报道时,本来一个工厂损失10万元,却夸大为12万元。其二,场面的显性夸大。写正面报道时,本来一个不怎么样的歌舞会,却写成了轰动全城,并在新闻里写有赞声不绝于耳,掌声似五雷轰顶等等;写反面时,本来发生一起不怎么严重的哄抢果园事件,却渲染为全村男女老幼,推车担担、倾巢而动、一抢而光。其三,典型的显性夸大。写正面时,本来一个模范人物也就是9分好,却夸大为10分好、20分好;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常听读者有这样的议论:“现在报上说的尽假话”。虽然,此语说的过分些,但是只要我们留神,就不难发现新闻媒介中有许多不实报道。有的单位工作并不出色,却把它吹得象朵鲜花;有的产品本来不好,却硬说它性能优异无比;有的人明明群众对他意见很大,却被说成了群众拥戴的带头人;更有甚者,有的明明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6.
不惑之年的选择安造计【沈阳】服从分配,是我们这代人的信条之一。自从有了公民权之后,我就被不断地分配来分配去:1965年考大学,本来自报的志愿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却被分配到解放军外语学院学英语;1969年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军区当兵,一年后又被分配到...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被XX”是2009年中国民间话语中的一个关键词的话。那么这个词却不太适用于描述电视观众与节目的关系。较近的例子是:电视剧《潜伏》播出后,很多观众将这部歌颂我党地下工作者功绩的作品,解读为“办公室政治”;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后,本来被创作者塑造为反面角色的灰太郎,竟引得部分女性观众发出”嫁人就嫁灰太狼”的网络宣言。  相似文献   

8.
科技节目是县级广播台(站)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之一。这个节目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内容上贴近听众,形式上适合听众。但是,也有一些稿子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的苗头。如:有些科技稿本来道理很简单,却硬要装腔作势凑成一篇象模象样的大文章;有些内容,本来用条文式、问答式就可以说清楚的,却硬要拟人状物,用童话、寓言之类的样式来表达;有些语言,本来可以说得很通谷、准确,却硬要忸怩作态,写得“文彩飞扬”……  相似文献   

9.
股票,曾被视作使人倾家荡产的“洪水猛兽”;在中国大陆兴起不久,它却一度成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之后又变作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多少股民为之狂热,厚望与失望交织,狂喜与愤懑相继。股票,希望人们还它以本来颜色;中国,也在寻找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今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被看成是电视台收视毒药的电视读书节目如何生存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却在无边的"红海"里寻找到了宽阔的"蓝海",满足了渴望知识滋养的特定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北京街头流行红裙子。这年夏,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绝对信号》在人艺一间简陋的排练厅演出。这次事先不张扬的行动,事后却被看成中国话剧忽然"现代"的一个信号。这部话剧没有列入北京人艺正式的演  相似文献   

12.
李丹林 《现代传播》2005,(1):113-115
在当代中国, 传媒具有多重功能。媒体在不同语境下被定义为不同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 媒体被界定为党和国家的宣传工具, 党和人民的喉舌; 在法律人看来, 媒体是公民基本人权实现的载体; 在经济人看来, 媒体是一个营利的行业; 在大众看来, 媒体是给自己提供娱乐、信息,实现知情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政治领域, 媒体的监督功能在西方被看成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大权力, 我国将媒体看成是执政党和国家控制社会的重要工具。当前,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 传媒领域的改革对中国社会发生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只有全面…  相似文献   

13.
晋平、尚瑞清、偶晓霞在2005年第6期<档案管理>上撰文指出,所谓"死档",是对被漏检的档案文件的形象表述,即本来某份文件就存放于馆(室)藏档案内,却怎么也检索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33):82-83
在今年年初预测2006年旅游热点的时候,草原旅游本来没有被纳入其中,但年中的时候,却突然刮起了“草原风”,草原游为越采越多的人所喜爱,甚至业内人士也称今年是“草原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如汹涌的浪潮,迅速席卷了资讯传播的各个层面,连以往在传统纸质媒体上最受欢迎的新闻的传统摄影,也渐渐出现不适应了。很多报纸摄影记者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自己拍摄得很满意的作品,结果到了新媒体上却并没有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而在新媒体上被大量点击观看很受欢迎的图片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7.
时尚与文风     
时下文风不正的现象,似有蔓延的趋势。在不少报刊和书籍、文件中,均可见这种不正的文风。其主要表现一为“文革”遗风“假、大、空”的局部回潮,当然其表现形式与以前已有所不同;二为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滋生的带明显实用色彩。功利色彩的文字的泛滥。 只要留神就不难发现,现在报刊上假的东西为数不少:有的产品质量本来不好,有人却硬说它性能优异无比;有的单位其实工作并不出色,却有人把它写得完美无缺;有的人明明群众意见很多,却被说成了群众拥戴的带头人;更有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09,(13):54-58
当年村民挖野菜吃树皮修复的土楼,成为了中国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本抱着大欢喜的土楼人,为了自己的收益权而抗争,却被抓了。村民们抱怨:如果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本来生活得挺自在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本来是采访报道第十届亚洲运动会的,但一到南朝鲜汉城却都变成了新闻人物,成为摆脱不掉的被采访对象。有的上了电视荧屏,有的“玉照”登上了当地报纸的版面,有的说了几句平常话,通过电波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里。这一切,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20.
芦晓娟 《新闻窗》2014,(4):30-30
一直以来,记者都被看成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人们曾给予记者工作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甚至给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美名。他们只看到了记者工作光鲜亮丽的一面:在报纸上可以长篇大论地发文章、发新闻图片,以及采访时的风光。毋庸置疑,这个职业是光荣的,但要做好记者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