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李尔王、泰门、高老头,分别是十六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和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这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一个是骄横刚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一个是家财万贯、慷慨大度的贵族;一个是靠法国革命发迹,被誉为“父爱基督”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他们都不免以悲剧告终,而且其悲剧命运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2.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无疑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他盲目的爱换来的却是遭女儿们遗弃的可悲结局。本文试从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方面分析,对高老头“父爱”的悲剧探究原因,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在金钱诱惑下,父女沦为冷酷的现金交易的可怕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作家本人一生宗教思想探索的缩影。宗教大法官对《圣经》中魔鬼试探耶稣的三个诱惑进行重新解读,围绕着“自由”主题展开有史以来人类对上帝最激烈的质询。沉默的基督与宗教大法官的形象有着鲜明反差,在对大法官的思想认识、两种苦难观及伊凡作为大法官传说创作者重点剖析的基础上可以界定大法官的敌基督身份,窥探作家复杂的宗教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4.
以先锋姿态步入文坛的北村,由于与基督文化的密切关系而发生创作转型。对基督文化“罪感”的理解与体验,使他创作中充满了苦难与罪孽,对基督文化“爱感”的理解与体验,使他的创作中充满了信仰与救赎 。皈依基督或许可以说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其意义却决非一个私人事件所能包容,它超越了有限生存与现世关怀,而具有了无限可能与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坐在电视机前随意地调换着电视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大红鹰·世纪大讲堂一人物访谈》节目正在播放,内容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北京大学的校长助理张维迎教授谈“大学的治理与改革”。我被张教授所谈论的话题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7.
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到《玉观音》,在海岩演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错综复杂的男女爱情故事中,都深藏着一个人性的“罪与罚”的主题,这种“罪”与“罚”又大多由女性承担,为什么?论文分别从“道德归罪”与女性邪恶原型;“自我归罪”与女性认命心理论述了海岩的电视言情剧所隐含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呐喊》《彷徨》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为学界所忽视的特异现象:两本小说集所收录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反复出现了“灯”的意象,体现出了独特的写作寓意与文化内涵,使得“苦难之灯”“守旧之灯”“家庭之灯”成为鲁迅小说微隐而深刻的文本符号。而“灯”意象在鲁迅文本中所代表着的“沉思者”姿态与现代性的隐喻,更使得对“灯”意象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晚期敌基督论呈现了其成熟的“永恒轮回”时间美学。瓦格纳的拜罗伊特节日会演与《帕西法尔》的创作使尼采察觉其中病症,在晚年从瓦格纳追求效果的表演和宣扬宗教救赎信仰两个角度展开批判。批判也成为尼采“痊愈”的契机,通过在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与同情理念中挖掘现代人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揭露了基督教道德体系的虚伪,进而转向来自主体内在的强力意志,借助查拉图斯特拉正式传达“永恒轮回”的超人信仰。尼采从中彰显的时间美学具体体现为对“大地性”的回归与对“身体感”的重视,蕴含着肯定此在生命的美育意义,在此意义上,其“永恒轮回”思想也是超越传统诗与哲学之争的“哲学之诗”。  相似文献   

10.
从综合理论的观点看,客观上存在着一门“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综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科”;虽然客观上也存在着需要研究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问题,但作为一门所谓“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却是主观人为的产物。这个问题,笔者在《综合理论初探》[《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中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明代郝敬在《读孟子》一书中说:“读其书,论其世,可想见其人”。而我读《孟子》七章,确实不但为其文笔所吸引,也被孟子伟大的人格所折服。林语堂认为,只有人格伟大的艺术家才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孟子》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创作的初衷,虽不是为了艺术的缘故,而是有感于生逢乱世、生民多艰,而慷慨发愤,爰著斯论,但其上承《论语》严谨精密的语录遗风,下启荀、韩等雄辩酣畅的气势,并于字里行间,活跃着一位胸襟博大、心术光明、才智过人、性情率  相似文献   

12.
在即将与本世纪告别之际,今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10卷本的《胡风全集》,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胡风全集》。我被全集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装帧深深地吸引了——您看那第1卷,收录了作者全部诗作(含译诗12首),从1925(乙丑)到1984(甲子)年,创作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花甲!当诗人还是一个“在那无路的颠扑里寻路”的少年时,虽然明知“简直不  相似文献   

13.
许燕平 《阅读》2024,(7):51-52
<正>《教育的情调》是一本很小的书,小到三四个小时就能读完,书中例举了大量的故事,增加了这本书的耐读性,吸引人不断深入思考教育的细微之处。它告知“教育学者”,教育是一门极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学问。这本书以“孩子”为主旨,是为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写的一本书。书中有一个故事《扔海星的人》,里面讲:人们都在海滩捡拾贝壳,但有一个人却弯下腰捡起一个东西扔进了远处澎湃的浪涛中,  相似文献   

14.
标点也传情     
崔平姗 《阅读》2006,(3):20-21
星期天的午后,聪聪和小书虫正在津津有昧地读着《只有标点的书信》。故事说的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把《悲惨世界》的书稿投给一个出版高,可是一直没有消息:于是雨果写信给出版商询问作品的命运,全信仅有一个标点“?”。出版商接信后心领神会,随即回信,也只有一个标点“!”。不久,轰动坛的《悲惨世界》问世了。  相似文献   

15.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6.
从山西省各地区随机抽取城乡中小学教师530名,运用参照美国《职业教师测量表》编制的《教师应激调查表》和《教师心力衰竭调查表》以及访谈法对其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时间管理”、“职业投入”、“工作压力”、“职业苦恼”、“领导的责难与压力”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朱志军 《阅读》2008,(3):16-17
读了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灵灵可有一个小问号呢:“朱老师,请问桑兰姐姐在比赛中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呢?”  相似文献   

18.
对《周易》中“道”的意义的测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是《周易》中的一个极富哲理的字眼 ,把《周易》经传分治 ,对“道”字作了穷形尽相式的测查和疏理 ,说明断代的定量定性分析是探讨《周易》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也是编纂较为理想的《周易辞典》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20.
“双美一夫”模式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常见的模式之一。它的原型可远溯到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双美一夫”故事在元明清文学中大量涌现,影响较大的《琵琶记》、《儿女英雄传》就产生于此时,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双美一夫”故事渗透着很强的男权意识,它们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文人们用男权话语建构起来的一个个情爱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