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2.
一、“于”的作用和意义 1、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于”相当于“在”。例如(本文所举语料出处从略)。  相似文献   

3.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4.
明清白话小说里,介词结构“在这里/那里”在动词性成分的后面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状态的持续或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与“着”的比较,分析“在这里/那里”的语法特征;二是“在这里/那里”的语法化过程;三是它与吴方言中表持续义结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考察“再X也Y”,发现这一构式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表假设让步,假设“X”的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加深到顶点、极点(即“无论怎么”、“不管多么”的意思),也不能改变后面的结果“Y”,从而使其产生强调结果不容更改的意味和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同时,这一构式义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衍生出来的,包括“再”和“也”的双重作用及与没有明确限量标志的“X”的光杆形式以及语用推理的共同配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V啊V啊”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表达动作时体的语法手段之一,是持续进行着的动作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是由于凸显持续动作的需要而产生的。“V啊V啊”具有持续义和致使义,相对于同为表进行体的“着”来说,“V着”强调的是对动作进行状态的说明,“V啊V啊”偏重的是对正在进行动作状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8.
1 未 未,否定词,音读bue~(11),副词,经常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数量词语。经常与“未”同现的有“还”、“且”两个词,根据这两个词,我们把“未”分成两组讨论。 1.1 还 未 “还”表示本来某种动作、行为、状态、情况应该结束现状但事实上却仍在继续这样的语气。“未”表达对动作、行为、状态、情况等的发展变化到达现实点的否定。由于两者意义上的相关,所以用了“还”就加强了“未”的语义强度。如:  相似文献   

9.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10.
副词“也”本身意义较为单一,用法相对简单,对于汉语为母语者不存在学习和使用上的难点,因此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蒙古国学生使用副词“也”存在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错误,即无论表意如何,习惯性将“也”置于第二分句的句首或第二分句主语之后。笔者通过语料分析、问卷调查并且通过与蒙语中表义相同的“ ”对比,归纳出偏误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现紧缩句是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在考察“V1也V1P”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结构中后现动词带宾语与带状语、补语的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解释不对称性;分析与结构相关的标记模式及“V1也V1P”结构不对称的显著性。为进一步研究动词重现紧缩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动词重现紧缩句是汉语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句法结构。在考察“V1也V1P”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结构中后现动词带宾语与带状语、补语的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解释不对称性;分析与结构相关的标记模式及“V1也V1P”结构不对称的显著性。为进一步研究动词重现紧缩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释“所生”     
在古代汉语中,“所生”一般与其他“所字结构”表受事有所不同,往往指动作的施事-“父母”。同时,“所生”也表示“儿女”、所产生的事物、所出生的地方等含义。  相似文献   

14.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中的“和”“同”论对高校教育及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先秦时期,曾有过两次关于“和”与“同”的辩论,对后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人的哲学智慧,对现在的大学管理和学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可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逐渐增多。如“最美丽的__”(河南省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江苏省连云港市)“__也美丽”(浙江省嘉兴市)“幸福原来__”(河南省)“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省)“这也是课堂”(江苏省徐州市课改区)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静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静态存在句中“了”字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利用“v满”结构以及税昌锡对事件过程的描述模式理论,可以发现“了”既可以标示事件活动过程结构的终结,表示动作的完成,又可以标示遗留状态起始,表示该状态持续.  相似文献   

19.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对“连”字句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连”字句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范围日趋广泛,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连”字词性、功能,“也/都”的性质和作用以及“连”字句的分类为切入点,对现阶段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