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当过中学的领导,又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从事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诗词教学摆在重要地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目的。一、诗教是我国优良教育传统*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诗歌教学正式列入他为学生制订的课目,而且排在六门主科(诗、书、易、礼、春秋、乐)的第一位。他对《诗》的全部思想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对《诗》的作用也作了很好的肯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相似文献   

2.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传统语文教育的漫长历史中,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礼记·文王世子》有“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墨子·公孟篇》中说儒者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把“诵”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一作法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4.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  相似文献   

5.
<正>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对孔子这一论断的理解,至今尚存在着分歧。而这,又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孔子《诗》论乃至整个思想体系这一更重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孔子的“思无邪”本义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尺幅千里,画家向往的境界;言简意赅,作文追求的目标.其间有共同规律:以少总多. 以少总多,从古如此。孔子评《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字总括评论诗三百,以少总多. 评说以少总多,便能提纲挈领。古人论诗人,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均着一字而见作家风格;词学评词作、婉约、豪放,四字而分宋词流派。小说点人物,智诸葛,猛张飞,凤辣子,苦尤娘,勇晴雯,慧紫鹃……也往往一字评点出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7.
刘颖 《考试周刊》2012,(13):45-45
诗歌作为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各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和方法,但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把我国悠久的诗教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在诗歌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楠 《现代语文》2006,(2):117-118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替宗教,而诗歌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正是就诗歌所具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而言的。语文教学重视对诗歌的教学,既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我们迈出寻求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建设和进…  相似文献   

9.
娄玲 《作文》2023,(40):25-26
<正>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被后世奉为圭臬,由此足以看出孔子对于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孔子提出“思无邪”所产生的。“韦编三绝”的孔子,却用像《诗经》一样简约而又精辟的一句“思无邪”,概括了三百篇的《诗经》的特点。即没有邪念,思想纯正。  相似文献   

10.
滕桂华 《现代语文》2009,(12):10-11
孔子在《论语&#183;为政》中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历来被解释为“思想纯正”,但本人窃以为“邪”应该理解为“伪”,则“思无邪”则应解释为“真实”更为恰当,同时例举了《诗经》中的几首爱情诗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12.
诗的经典     
诗的经典,当然便是那部流传千古的《诗经》。对《诗经》最好的评价,前人已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的,无邪,朴素,欢悦,悲悯,百味杂糅却又清新曲雅,玲珑剔透,不愧“经典”二字。  相似文献   

13.
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诗教活动,可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诗教的弘扬既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更是民族意识的回归。学习和掌握中华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鉴于这一认识,把“中华诗词进校园”列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一、准备阶段:(一)课题的确定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我校决定以“中华诗词进校园”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针对学校确定的活动主题,经…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评诗,着重于阐发它的教化作用,为他的复兴周礼的政治主张服务。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至于对具体篇章的评价,似未曾涉及。百余年后的孟子则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而明确地提出“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经验,这不仅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杨秀娟 《现代语文》2006,(1):122-122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车伾伾嘉奁冢悸硭共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车繹繹。思无斁,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争议也比较多,对“思无邪”的解释就是一个关键。“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夫子之言一出,天下读书人争…  相似文献   

16.
潘德舆通过对“诗言志”与“思无邪”所作的新解释,把“美天下之风俗”视作他的诗教观,并把诗歌由“质实”带来的“厚”境视作他诗学的本体论,而重视“胸襟”与“诗”的关系则形成了他诗学的主体论。潘德舆的诗学观是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理应在清代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思无邪”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孔子几乎就是第一个对它推崇备至的人。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诗经》精警却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一直是《诗》学家解《诗》和文学评论家论诗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之论中的“思无邪”,作为我国第一个文学批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诗教”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是以诗歌为内容和手段的教育,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是融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教”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弘扬“诗教”传统对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 ,“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 ,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 ,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 ,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 ,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 :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 ,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 ?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 ,曾做了一些尝试 ,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 ,试图变换课堂形式 ,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