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小珂  宋兰萍 《文教资料》2006,(13):120-121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变化规则,富有音乐美的特质。“吟诵”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一、“吟诵”的概念探析“吟”,是歌唱或音调类似于歌唱的口头表达方式。《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说明“吟”就是“歌唱”。现代意义上的“吟”指拉长了调子像歌唱似的读,它并非等同于“唱”。“吟”与“唱”的区别在于:唱一般有谱…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讲究字声、音韵、节奏和句式的组合变化规则,富有音乐美的特质。“吟诵”正是从诗歌与音乐的这种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一、“吟诵”的概念探析“吟”,是歌唱或音调类似于歌唱的口头表达方式。《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说明“吟”就是“歌唱”。现代意义上的“吟”指拉长了调子像歌唱似的读,它并非等同于“唱”。“吟”与“唱”的区别在于:唱一般有谱…  相似文献   

3.
“书画琴棋诗酒花”是人生的七件雅事。好诗是慢慢吟诵的,好酒是细细品味的。吟好诗、品好酒是一种美的享受。好诗与好酒在大唐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李白的诗歌古今中外无人能与之叫板,何故?其他人生命的水  相似文献   

4.
著名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个“诗外”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得很多,但这其中或许就包括对诗歌本身的吟诵。大家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小学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诵。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8,(4):F0002
诗为心声。诗歌鉴赏第一步就是引领学生去倾听诗中那怦怦的心跳声,用心去读,去品,去感受,与诗人同哭同笑。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相似文献   

6.
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3.尝试来点“化石吟”。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学习课时:二课时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1.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作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诗译与译诗     
本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文体音律、语汇词藻及情致意蕴等三个问题。通过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讲解,推断出如下结论:诗译须讲音律,但音律可以改创;诗歌用语涵盖了“信”和“达”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文字上对原作的取舍增减是正常的;诗的神韵最关紧要,它难以捕捉,但意译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简谈吟诵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古诗词或古文(主要是韵文)的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称“吟唱”。六朝佛教盛行,佛经的唱诵对诗文的朗读产生很大的影响。南朝(梁)沈约发现了“四声”的规律,于是朗读转变为吟诵。到了唐代,形成了严谨的诗词格律,开始有律诗,于是吟诵便成为诗歌之声音表现的重要方式。它对我国的说唱音乐、地方戏剧乃至民歌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学习诗歌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吟诵涵泳,是学习古诗最  相似文献   

11.
<正>吟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2015年以来,我们在学习、研究、吸收、借鉴前人和当代学者吟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吟诵教学法引入高中古诗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念—诵—赏—吟—作”古诗吟诵五步教学法。吟诵融合,激趣增智,审美创造,落实了古诗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毛薆松 《贵州教育》2023,(Z2):81-88+80
<正>“诗教”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文教传统,是美育更是德育。吟诵是诗教的实施方式,是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法、吟诗法,它承载了中国诗歌的悠悠古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琅琅书声。回归诗教传统,理清诗教源流,指明吟诵与诗教的共生共情关系,对于挖掘和丰富国学教育的深厚底蕴,促进吟诵与诗教的复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音律形象比诗歌的其他格律形式具有更重要的诗性价值,如果说音节和平仄的调配是诗歌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音律形象的塑造,是诗歌的深层结构。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把诗歌的音律形象称为“韵”,认为“诗被于乐,声之也,声微而韵,悠然长逝者,声之所不得留也。一击而立尽者,瓦缶也。诗之饶韵者,其钲磬乎?”(陆时雍《诗镜总论》)“韵”之悠长,总是延伸着深远无穷之“意”,于是“余意”,又是对“韵”的另一种诠解:“有余意之谓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议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则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也。……故巧丽者发于平  相似文献   

14.
古人就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又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面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音律美则不足为奇了。用于吟唱的诗的音律、节奏分明。诗中平仄、押韵等都是为了声调的  相似文献   

15.
用爱,滋润每一颗希望的种子。用情,呵护每一次青春的悸动。用诗,记录每一个感动的瞬间。用心,品味每一份收获的幸福。师:今天我们尝试用几种新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然后给大家说一说。(师出示“自助餐式学习菜单”——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段来品味文章深意。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唱一唱:如果你热衷歌唱,可以唱一首与文章感情相类似的歌曲。说一说:如果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讲一讲…  相似文献   

16.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1.把握节奏,吟出诗味 吟诵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小学生虽不能完全领会诗歌声调、平仄、韵脚的内在规律,但他们可以通过吟诵意会到诗词的语言美和内涵美。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吟诵节奏。因为晦涩艰深的理论小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便易懂的方法:二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近体诗多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五言诗的音节节奏多以二二一为主,  相似文献   

19.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种有韵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儿童爱读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性情,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在小学讲授一些诗歌,当然和古人的“诗教”不一样,但古代重视“诗教”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诗和歌本来是一个东西。“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诗”同时也就是“歌”。后来,有的诗不能唱了,人们就把不能唱的叫做诗,可以配乐歌唱的叫做歌。“诗”和“歌”发展到近代又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现代的民歌、山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诗人写的诗也有配乐歌唱的。因而,现在不论能不能歌唱,统称之为“诗歌”,这个概念已经相对稳定而且比较明确,为大家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