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学—评”一致性逐渐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支持,为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创新实施提供专业规范,为践行学习中心理念提供策略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是从核心素养出发,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形成性评价以及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在设计理路上,关注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形成课堂学习目标,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以评价引领学习任务;在行动逻辑上,以学习逻辑贯穿“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在学习方式上,突出学科实践;在评价行动中,聚焦收集核心素养表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潘雨荷 《林区教学》2024,(2):107-11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与学效果的评价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核心素养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参照标准,“教—学—评”一致性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困难重重。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理解出发,深度剖析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困境,针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破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教、学、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而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理论基础。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此,教师需要采用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及时反馈和监控等策略,来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这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聋校语文教师应统筹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通过科学分析学情定位“教”的起点、尊重学生差异铺设“学”的路径、追求素养提升设计“评”的终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更好地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重构“教什么”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明确“评什么”的教学、作业目标设计,以作业为纽带,建构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关键任务和相匹配的作业设计范式,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阶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变化且个性的观察和测评对象,采用目标清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主体立体多元、注重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和学科情感发展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文章分析当前教、学、评存在的问题,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内涵,提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策略,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三者联系起来,使其达成一致。“教—学—评”一致性为落实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促使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具体化和清晰化。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抓手。从宏观上讲,单元整体教学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中观上讲,单元整体教学力求实现知识的进阶性和衔接性;  相似文献   

8.
李仰 《中学物理》2024,(2):33-37
在新课标导向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表现性评价,分析、确立评价目标,细化学习目标,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物理实验真实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思维进阶的问题链驱动学生学习任务的开展,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构建“问题—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而"教—学—评"三个环节脱节或不一致的课堂无法培养核心素养,所以,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要以目标统领"教""学""评"三个环节;要以评价任务贯穿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先掌握评价任务特点,再根据特点实施提前策略和对...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评价相一致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围绕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确立单元和各课时教学目标、分析学情、组织学习内容、选择方式、进行评价等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应当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步骤,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再落实到课时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应用对教学设计具有改良作用。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实施路径包括研读教材和学情,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确立合适的评价依据;基于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关键教学活动;根据评价标准,检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理念,为教学明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29):117-118
"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目标导向下,教师应完善教学设计,致力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新课程人教版《化学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乙烯"的教学设计作为素材,对怎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行阐述,望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曹慧娜 《新教师》2023,(3):41-43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在研读新课标与文本,提炼单元大观念的基础上,立足学生主体,确定单元与课时目标,明确评价任务,在课堂上实施英语活动观,使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  相似文献   

14.
鲁子问 《福建教育》2023,(49):23-25+37
随着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教学与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保障小学英语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构建“以学为始”和“以评定教”的课堂教学,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评”一致是学习任务群的内在要求。以素养目标统领“教”“学”“评”三要素,以任务驱动整合“教”“学”“评”三环节,以评价导向贯通“教”与“学”全过程。以指向“教—学—评”一致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为例,首先要叙写指向核心素养的任务群目标,其次要设置促进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最后要设计并开展评价引领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冯洁珏 《新教师》2023,(3):30-33
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语文阅读课堂,先要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系统,再建构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语文阅读课堂的进阶框架,以框架为坐标,遵循课标精神,吃透编者意图,结合学情,开发、设计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及嵌入教学的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视。为此,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更需要以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也让教师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优化个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如何搭建并借助“学习进阶”这座桥梁,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值得深入探讨.在对“学习进阶”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科“运动和力”单元为例,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明确单元核心概念,尝试构建单元核心概念的进阶模型和评价框架,以期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推进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指教师围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展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监测教和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并探索在具体课时中的教学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语文跨学科学习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重在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认识完整的世界,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整体规划,立足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学习任务统筹单元内部目标、内容、情境、方法、资源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