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受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导向和工具理性追求等外部因素以及乡村社会相对滞后的生活图式等内部因素交互叠加影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人口逻辑、文化逻辑和生态逻辑,应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发展指标,以政策驱动、经济支持、人才引领、文化自信和绿色赋能为抓手,推动中国从乡村教育大国向乡村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时代要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障碍,注重制度化体系建构和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突出守好两条底线、探索共富发展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改进完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3.
肖龙 《职教通讯》2023,(5):34-42
县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单元与重要载体。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需将县域视为重要突破口与增长点。基于县域职业教育的区域特征,在县域中践行与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县域职业教育遵循分类、在地与流动的发展进路,进而回应“和而不同”“扎根中国”与“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在县域中践行与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县域经济社会的多方面支持。具体而言,县域经济环境需要从经营城市转变为经营产业,县域资源保障需要从投入不足转变为投入匹配,县域教育心态需要从改变命运转变为多样成才。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着力破解阻碍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克服了"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功能单一的弊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不仅关注产业集聚,同时还关注人口的集聚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匹配;其本质上是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平台。理论上,特色小镇可以定义为"具有明确且独特产业和文化定位,拥有良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因此,它既是承载人才、资本等高端发展要素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城乡空间布局中一项重要的"节点"创新;不仅可以布局于城市和郊区,更可以灵活地布局于农村地区,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以乡村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振兴为核心价值关切,县域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教育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路向,并已积淀起一定传统.但县域作为一种特定空间,至今尚未在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上引起必要的关注,进而也未能在相关研究中真正确立起其应有的知识地位.在新时代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不断整体深度融合、县域成为城乡融合性空间的适切尺度和表征形式的背景下,"县域"应当正式进入教育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与价值体系,进而作为纯粹"乡村"教育逻辑、"城-乡"教育二分逻辑之外的第三种空间逻辑选择.县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和真实发生的关键空间类型,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振兴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必然要求确立起一种教育改革的县域空间逻辑,这就要求:塑造作为本土教育建设共同体的县域公民,深度推进县域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在发展当地教育传统、激发教育活力、回归教育公共品性及改造县域社会的价值框架中,构建作为中国县域教育价值空间的县域教育景观...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的,也可称之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此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现象,离不开政府的意志与行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则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中央前后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盘星,还是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压舱石,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助力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上历经历史洪流中自救、历史困境中起伏、历史趋势中推进和历史潮流中转折这四个阶段;其政策上体现为在乡村发展与现代进程的契合中创设、在制度环境与运行机理的融合中执行、在时代发展与现实困境的碰撞中接续等三个方面;其价值上主要涉及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唤醒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乡村教育的生态性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乡村教育的在地性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育人本色、乡村教育的现代性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进程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郑磊  李虔  张绘 《教育学报》2023,(3):86-99
中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十年来,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较明显的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以及完善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以县城为重点,在巩固县域内一体化基础上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城市纳入政策视域,在更大范围内拓展教育一体化。这既是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目标,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在政策路径上,应建立健全教育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政策体系,提升农村学生教育质量;尊重人口和产业集聚规律,积极扩充城镇地区教育容量;以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为契机,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限制,创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斌  张霞 《教育与职业》2023,(19):99-105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扶智、扶技、扶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据此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完善人才链,即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提升价值链,即深化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服务产业链,即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既有中国城市教育特色又有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特色,是城乡教育相互融合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不是要把城乡教育变成无差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在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而优化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目前,吉林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城乡共荣发展,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吉林省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驱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催生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的多元功能显现为提升教师流动效益、增进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和促进教师流动模式创新。确保这些功能有效释放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的构建成为必然,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具有复合性、驱引性、规约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复合功能和作用机理。一体化机制构建的终极目标指向体现师资配置均衡的城乡教育公平,构建的边界和范围涉及动力生成、制度供给、监督约束、激励补偿和评估反馈。构建一体化机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主体的动能基础、创新性制度变革、教师流动实践平台谋划方略。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现代化之路正处于城镇化这一特殊阶段。城镇化不仅是要完成空间上移居城市、生产上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完成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动力与目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通过人的最优社会化,营造乡村和谐环境,构建健康心理,以及通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制约了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县域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一直在“离农”和“为农”中纠结。而城乡融合是对城乡二元关系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城乡之间能够借助市场进行互动,并在城乡互动中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城乡关系的这种改变破解了县域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困境,也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现实需求,一方面,县域经济因为资源的流入而得以发展产业,并因产业的发展而催生出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人有了终身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两点需求,县域职业教育应该改变原有的“离农”和“为农”的二元目标定位思维,而将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相统一作为目标定位的价值导向,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和融通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乡分割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内在运行机理,使得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社会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浙江先行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动态调整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功能边界及组合模式,历经农村基层自发探索、政府与市场合力驱动、政府战略全面统筹三个阶段,使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这一特色化的城乡关系整合路径呈现出以内源型农村工业化为先导、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效耦合、制度革新和经济发展双重发力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指引下,要深刻领悟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该文从政治、经济、育人三个维度探索驱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的深层逻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应在逻辑框架引导的基础上,秉承举旗定向、抓好服务、聚焦育才、扎根中国、融通世界的实践要旨,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徐州城乡融合进程,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建立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2009-2019年徐州市各县区城乡融合水平及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主要结论如下:徐州市城乡融合综合水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社会融合与城乡空间融合;近10年来,徐州市辖区城乡融合综合水平最高,处于融合发达阶段,丰县城乡融合水平最差,其余县市均处于融合协调阶段;各县区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及城乡社会融合在10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城乡生态融合亟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