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信息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网络的空前开放性和共享化特征下,跨文化传播作为信息交流沟通的分享活动,其也存在安全隐患,主要为信息的失窃、信息的失真、虚假的信息和信息的失衡等。为消除跨文化传播的安全隐患,保证跨文化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高效的预防和整治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情景化叙事以清晰的叙事逻辑展现非遗的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思想深度,以浸入体验式的叙事方式呈现非遗的传统特质,以国际化的叙事话语彰显非遗的价值内涵,从而向海外受众传播非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高坤 《东南传播》2012,(9):143-144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传播,网络字幕组的出现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其跨文化的表达、理解与互动传播方式,在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已逐渐成为不同文化主体间彼此交往、认知乃至融合的一座桥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跨文化传播中介,它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跨文化的社会、语言和心理因素,如何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地发挥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降低负面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秉彝 《今传媒》2016,(6):62-63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语言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东风,字幕组这一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海外影视剧翻译组织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观看的便捷途径。字幕组对影视文化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促进了跨语言和跨阶层的文化传播,对官方文化话语权形成了巨大挑战,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本文通过对字幕组的翻译生产流程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素质,跨文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跨文化能力培养对提高国际传播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时代传媒业界产生的巨大变革,对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浙江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总结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以培养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为目标,明确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多元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与国际合作培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毛丽丽 《新闻传播》2022,(13):8-11+14
本文在梳理丝绸之路的时空变迁和“数字丝路”的跨文化传播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及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解读,分析归纳了丝绸之路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数字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三次重构的表现与特点,尤其对数字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第三次重构的思考进行了阐述。由此提出关于数字丝路跨文化传播变革、创新与重构,集中在媒介媒体的变革与重构、话语体系的传承与重构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与重构三个方面,并就此展开了重构过程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江浩 《新闻知识》2023,(1):84-88+96
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存在。随着中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游戏近几年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并且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游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虽然不少中国游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上捉襟见肘、尚存不足。因此,本篇从跨文化视角浅析中国游戏出海面临的文化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游戏应如何突破当前面临的文化困境,长期坚守平等多元的文化原则以及如何在未来树立文化体系与文化品牌等可操作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庆山 《图书馆》1995,(4):5-7,28
国际间的文献交流活动日益活跃,本文对国际间的文献信,包传播的发展、国际文献传播新秩序政策以及相关研究的各种观点加以论述,最后概括了国际文献传播研究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实现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是跨文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国际电视:飞越太空的跨文化传播张允若国际电视是跨越国界、以其他国家观众为主要对象的电视传播.它是继国际广播之后出现的威力更为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样式.如今全世界已有300多套电视节目上了卫星,其中大部分是跨国传播的.国际电视的这种迅猛发展,既增进了不同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直播卫星电视、手机短信、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人类的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包括制度、观念层面的变化,也包括行为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志华 《现代传播》2022,(10):56-64
以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历史和现实为外因,以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经验为内因,探寻通过南南传播重构全球传播秩序的历史动能。研究指出,在世界体系结构性危机深重和中国探索发展道路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对外传播亟须地缘和文化战略转型,即联合“全球南方”,以新的南南横向联结开展对外传播,以更好地锚定中国故事的内核、校准中国对外传播的代表性,以及守护中国对外传播的“初心”。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视野,超越方法论民族主义,提出以南南传播作为新的世界历史性条件下重构全球传播秩序的中国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认识问题。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而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应该认识到,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跨文化传播现象发达 什么是文化?美国学者霍尔对文化的定义强调文化的群体共有性,同时,他又阐明文化是通过其所属群体成员的传播活动继承、巩固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批中国网红在海外获得受众关注,但学界大都将其视为单一的经济或文化现象,鲜有在国际传播的框架中分析其机制。在构建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日益重要的当下,现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国际传播现实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液化”现状,研究网红出海这一商业景观与国际传播的耦合机制:编码上,网红产制内容的低语境特征能较好规避文化折扣;主体上,网红作为民间传播能丰富公共外交体系,同时以情感劳动与受众建立高黏度纽带;途径上,作为商业景观的网红与其MCN机构能较好地适应传播的平台化的转向。研究发现,不同网红的自我呈现勾勒出模糊的中国形象,若干图层的模糊形象相互叠加,可以助力构建丰富、立体、生动的国家形象。当然,对于网红的非理性传播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应加以引导与规制,将其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媒领域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由旧社会的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刊等逐渐地发展成为网络性质的新闻传播,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接收信息以及查阅信息。但是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影响。在当代背景下,要想让新闻传播迈上新的台阶,能够立足于社会,就要采取一系列改进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本土化的信息在世界领域内的领先位置。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集中阐释,提出了新闻传播对于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宏 《青年记者》2017,(10):48-49
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向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考虑到现在的文化族群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可以视为一种国际传播.不过,在语义上,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还是存在微妙的区别,前者侧重文化交流,后者对应的是国内传播.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2009,(12):51-53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