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应以“生态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补共生、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与教育需要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充分挖掘幼儿发展的自然性、游戏性、持续性,实现课程的“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育是美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拥抱自然美育思想,对引发美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配合本科生修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后而设立的野外实践性课程,是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自然美育发展路径,结合我校野外地质实习特色,将自然审美教育与野外实习学习相融合,共同掀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伟大愿景注入崭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马洁 《福建教育》2023,(51):16-18
幼儿自然教育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对话,从中体悟生命的变化、探寻生长的奥秘、建立情感的联结,让幼儿与自然共同生长。由此,教师应促进幼儿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状态,给予幼儿与自然生命共同成长的机会,尊重幼儿对自然的多样化体验,读懂并支持幼儿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幼儿爱护自然的责任感,使幼儿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小宏  杨健  工是 《化学教学》2023,(3):3-4+33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完成“两全”历史使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内涵,呈现化学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介绍化学教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化学教学中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自然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规律性。不同的自然观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机体主义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自然观分别产生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教育观、近代机械本位自然教育观和现代生态本位自然教育观。自然本位教育观以"大自然观"为认识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规律的和谐共生为使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普里什文自然观的核心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的人文主义自然观和卢梭自然观传统的挑战,其哲理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完全平等。作家艺术地展示并证实,自然不应成为人的工具和手段。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人类真、善、美之源泉。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是人要把改造自然与感受自然美结合起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普里什文的观念不仅突破了前人的局限,而且具有切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逐渐减少,“自然缺失症”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幼儿。如何通过亲自然课程,引导幼儿在自然中释放压力,解放天性,寻找生命中的快乐,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归其主旨,需要通过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等方式,回归生命的内在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角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具备教育的功能。自然角的创设需从“景观取向”到“教育取向”转变,从教育的视角审视自然角的价值,用教育的方法探索自然角的资源,按教育的理念指导自然角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德育活动课程——莲花山课程群,让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自然变成最生动的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自然观对其成年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对上海主城区201名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和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学前儿童心目中的自然是动植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外部世界;自然是城市学前儿童自由玩耍的地方、户外休闲与运动的场所,以及感知世界和探索发现的媒介;城市学前儿童初步形成了朴素的自然知识观,但其自然伦理观、自然审美观和自然保护观还有待发展。为推进儿童早期自然教育,家庭与幼儿园应在突出儿童自身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让自然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和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快构建儿童友好的生态社区,丰富儿童对自然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李元凤 《现代语文》2007,(10):125-125,124
经典古诗展现着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亲相依的融和画卷,从中能够品出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感受心灵和精神与自然的默契和融合。本文试结合一些经典古诗品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教学承担着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责任,制订“双碳”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重要抓手。文章从情意、认知和实践三个层面阐述“双碳”主题教学的育人价值;提出关注基础、进阶、行动、创新、使命等五个节点,培养学生的“双碳”价值认同、专业认知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生态文明教育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方法,引导幼儿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的过程。由于幼儿无法通过文本学习生态知识,体验式生态文明教育就成为了主渠道。幼儿园实施体验式生态文明教育,可通过采取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创新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开发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游戏、体验幼儿生态文明特征,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家园合作机制等措施。让幼儿体验生态文明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领悟生态文明内涵,感受生态文明价值,丰富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创新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郑巧云 《新教师》2023,(4):77-78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有一定的灵活性,往往不拘泥于对固定事物真实而具体的描述。自然资源的引入,能够促进儿童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在自然资源的影响下发挥自身想象力,并产生强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意愿。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现儿童与自然的和谐并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从思维主体本位变革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由主客二分、主客体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势向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转变,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由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的转换;从思维目标变革看,实现了由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换;从思维定势趋向变革看,从简单的、单向型向复杂的、多向型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