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校内课后服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阶段,分析比较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十省市出台的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政策文本发现,这十个省市呼应教育部要求,在课后服务自愿原则、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中小学校主体实施等方面已达成政策共识,但在经费筹措、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在职教师的报酬支付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取向。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深化推进需要明晰学生及家长是否要交费、可否引进社会培训机构、如何减轻在职教职工的负担等问题。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落实,政府亟须进一步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减轻在校教职工负担的主要路径在于积极吸引志愿者进入学校,同时培育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机构;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家长自愿交费应成为课后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课后服务具有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功能。课后服务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可为空间,可从全面化调研、针对性服务、科学化设计、系统化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但同时也存在惯性角色思维掣肘、课后服务主体动力不足、课后服务资源有限、课后服务内容序列化不足的难为困境。从赋能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课后服务应为之策包括:开放课后服务思维,突破角色思维惯性;加强课后服务主体教育,增强服务动力;加强课后服务主体联合,拓展服务资源;建设课后服务课程群,促进服务内容体系化。  相似文献   

3.
推行课后服务是破解“三点半难题”的主要途径,课后服务治理是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但当今开展课后服务面临着责任主体意愿低下、管理制度乏力、监督体系不完善、人财物保障不足等现实境遇。其实践路径以构建课后服务治理长效机制为切入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过程实施、完善支持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买通 《教学与管理》2022,(34):24-28
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型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角色、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政策演进的必然趋势。鉴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普遍存在服务目标定位模糊、协同机制缺乏、质量难以保证、师资负担加重等制约性因素,亟待推动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需要学校构建课程连续体,优化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做好经费与师资保障等方面工作,维护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校内课后延时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双减"政策出台后,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通过对各地实施方案的分析比对和实地调研发现,各地在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目的、覆盖范围、服务时间、实施主体等方面已达成政策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如何解决经费投入、扩大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难题.本文站在国...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实施满周年后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正进入质变升级期,品质待提升、机构待参与、课程待融合、标准待建设是其显著特征。基于陕西访谈调研成果,本着“用数据说话”精神,构建学校课后服务效能分析框架与优质课后服务形成链,并据此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研判。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即专业化与现实化的纠结、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模糊、赋权赋能与制度嵌入的滞后等问题。从目标定位、主体参与、宏观治理角度入手开展系统调适,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持续、健康、优质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0.
曹雄伟 《江苏教育》2023,(15):36-39
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发掘课后服务资源已成为区域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常州市武进区通过研判课后服务系统的供给需求,设计区域课后服务育人矩阵,精准把握服务内容、资源、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课后服务资源平台的供给匹配优化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区域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育人生态的构建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和逐步深化落实,小学阶段课后服务的主阵地转回学校内部。要求校内课后服务要全面覆盖,要结合各地实际形成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有效的实施方案。这就需要各地小学的课后服务要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首先强调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具有灵活多样性、多主体参与性和因地制宜性等特点,本文从需求评估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政策支持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弱势补偿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精准化课后服务的保障机制,以推进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实施中,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体。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存在诸多冲突,阻碍了“双减”政策的顺利执行。借助刘易斯·科塞的冲突理论,发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的冲突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师与学校的冲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冲突、教师与教师的冲突、家长与家长的冲突,三是家长和学校的冲突。为进一步调适冲突,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功能,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首先,发挥冲突的“激发器”功能,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制、机制;其次,发挥冲突的“调节器”功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最后,发挥冲突的“安全阀”功能,搭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探索课后服务发展模式,以回应学生及家长需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英国课后服务历史悠久,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新发展等时期,逐步呈现出政策评估健全追求高质量、形式多种多样彰显灵活性、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全面性、主体多元协同强调整体性、经费多措并举追求完善性、师资严定标准凸显专业性等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监管评估;拓展服务内容形式,形成多样丰富服务类型;多元主体协作参与,完善课后服务经费补给;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经历了家主校辅、社主校辅、校主社辅等三个阶段。"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意图,发挥着看护辅导、个性能力培养、服务教育政策意图等多层次功能。课后性、复合性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的根本属性,其具体体现是:三方合作性、产品混合性、组织特殊性与过渡临时性。面向未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形态的改进方向是:建立多主体协商管理组织,培育课后服务准市场,搭建半封闭课后服务组织,构筑校社竞争式课后服务格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主要存在于行动主体、接受对象和政策资源不足等方面。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缘于政策执行系统的运行存在缺陷、政策执行动力机制欠缺和政策执行环境存在制约。为提升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效果,可以从完善政策执行系统运行过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的维度来解决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宇佳 《中学教育》2021,18(2):71-82
小学生课后服务区域发展经验是优化我国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宝贵资源.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W市中心城区小学生课后服务管理的现实考察发现,课后服务主体以学校和在职教师为主,课后服务对象基本遵循学生自愿原则;课后服务制度建设状况良好,但家长、教师等群体对课后服务相关规定与办法的熟悉度有待增强;课后服务内容较丰富,能适应不同年级...  相似文献   

17.
现实政策、实践需求及环境条件都支持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多主体如何协作是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学校的治理转型及主体情况、治理优势等因素出发,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更适于多元治理模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单一主体,需要基于治理视域促进课后服务的多主体协同,要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沟通平台;也要组织多元主体协商服务规则,灵活协作思路,以合理的方式把多元主体聚拢在课后服务的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课后服务是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能有效推动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但由于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够完善、保障措施尚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其促进教师发展等功能的实现程度大打折扣,引发了教师的焦虑情绪和角色冲突。要降低课后服务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提升其开展质量,需要相关机构及实施主体规范课后服务的运行机制、完善课后服务的保障体系,以规范其运行,保证其促进教师发展等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公众所具有的规范性共识影响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价值建构和政策选择。作为公共服务而诞生的英国课后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即兼顾公平与质量。英国课后服务体系立足公平效率的发展定位与普惠共享的实施理念,以政府主导为核心,以多样供给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和专项监管为抓手,满足了公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可为我国课后服务的政策与实践提供以下参考:坚持公共服务性质的价值定位、主体建构体系的多元化、普惠性课后服务收费、课后服务监管路径的优化和基于机会公平的实施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课后服务循证评估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价值。澳大利亚课后服务循证评估以政策引领循证价值理念、多元主体联动搭建组织平台、坚持严谨实用的科学证据观为特点。遵循严谨的循证评估程序,从提出问题、收集最佳证据、基于证据开展评估活动、实施评估与改进四方面开展循证评估,以此保障循证评估成效。虽然澳大利亚课后服务循证评估在证据生产环节、证据运用环节也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其循证评估体系为我国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提供了经验借鉴。从规范制度、拓宽证据渠道、建立质量标准、开展多元主体协作评估四方面进行改进,能有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