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惩恶扬善,是人生可贵的道德准则之一.有位名人曾说过:善的因素导致真理、团结和幸福,恶的因素导致虚伪、矛盾和灾难.这本书的编写动机,就在于惩恶扬善.在我这八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中,遇上最大的恶,莫过于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最大的善,理所当然是属于那些浴血抗战,誓死保卫祖国,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烈士、功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2.
《失明症漫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之中,作者将人性中的恶与善表现得淋漓尽致。《推拿》则是毕飞宇的长篇小说,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书中讲述了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以及梦想的生活故事。在文中以《失明症漫记》与《推拿》为主体,对这两本书中的"看"与"被看"进行分析,去看隐藏在社会现实之下的各种真实。  相似文献   

3.
沉思录     
1.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一一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  相似文献   

4.
魏计星 《大观周刊》2012,(28):58-58,61
犯罪根源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对犯罪根源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性问题。古今中外对人性的善恶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概括起来有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论和无善无恶论。人性之恶可以表现为自私、攻击、嫉妒和纵欲等方面。人性之恶是犯罪的心理动因和原始动力。人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人性之恶,这样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5.
人性与管理     
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本文认为,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人的本性取决于人的需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指出了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杜骏遥 《视听界》2007,(4):96-97
德国人瓦特松说过:“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有关恶与善的命题引起过很多社会学家的争论,德国的社会学家弗朗茨·M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叫《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并且因此而获得1999年德国图书金奖。可见人们对恶的关注以及被恶吸引时的无奈、羞愧和困惑。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有一种烘托手法,也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描写、叙述,使作者的主旨在烘托中更加鲜明的展现出来。这种手法能在对比中揭示鞭挞丑与恶;能在映衬中歌颂弘扬善与美。1947年10月15日,新华社中原电讯《西瓜兄弟》就是采用烘托手法写成的一篇范文。这篇优秀作品是这样叙述的:记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真实性的道德认识在道德的诸多范畴中,真、善、美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范畴。在许多时候,道德的审美作用正是从这三个范畴派生出来的。新闻要激浊扬清、褒善贬恶,但这一切必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离开真实的基础,善和恶、美和丑将无从谈起。1.真实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新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传媒人在大事大灾而前经受了考验,大都有了出色的表现.但是,大喜和大悲也是人性和社会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时候.在这一年里,新闻从业者的"红"与"黑",社会从业生态的善与恶也有了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对古时美女西施善舞的事实进行一个探究。首先对西施和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进行概述;其次讲西施利用其善舞的这一利器与吴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最后叙述西施与善舞有关的"两笑半"故事。  相似文献   

11.
在小小说创作中,假若我们把故事比做一架会走动的骨骼,那么人物就是这架骨骼的灵魂,而人物灵魂的美与丑、善与恶,又常常借助于情节来展现.小小说中的情节,仿佛一条五颜六色的彩练,仿佛一道凌空飞架的彩虹,贯串于小小说这座艺术之宫的苍穹。情节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色彩感。它用以体现作品的因果关系,用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意图,用以唤起读者的审美情趣。一件作品,情节设置的是否引人,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周威 《兰台世界》2014,(5):94-95
本文将对古时美女西施善舞的事实进行一个探究。首先对西施和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进行概述;其次讲西施利用其善舞的这一利器与吴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最后叙述西施与善舞有关的“两笑半”故事。  相似文献   

13.
早几年,我很欣赏过电视中转播的国际大专辩论、那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场面让人开了眼界。后来我不喜欢了,甚至有点反感。因为这种辩论采用正反方制,甲方说好乙方一定得说坏,非此即彼,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比如人之初本无性善与性恶之分,但辩论的策划者却出了“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题目让双方对抗。于是正方竭力证明人性善,反方拼命证明人性恶。最后反方复巴大学取胜。但这能说“人性恶”就是真理吗?令人尴尬的是1965年在北京举办的那次国际大专辩论,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中国人又是抽到叵方。尽管南京大…  相似文献   

14.
漂亮水手梅尔维尔著,郝敏译,作家出版社,2003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罗赞诺夫著,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2罗蒙赞夫说:"任何生命都代表着善与恶的结合,在死亡的时候,它在自己身上,以纯粹的方式把善分离出来。恶,当然面临着灭亡,但不早于它与善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个《宗教大法官传说》里,正是这个恶,以无可比拟的力量被表达出来了。"(?)这个结论对于梅  相似文献   

15.
期刊的栏目能较好地体现其整体风格和思路,而精品栏目则是刊物的眼睛和灵魂,最能代表刊物的特色。它是编辑倾注心血最多的栏目,也往往是读者最喜爱的栏目。 近年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栏目设置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栏目的风格和特色。“以案说法”作为《公民与法》一个知识性较强的栏目,围绕具体案件,深入浅出地向公民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法在身边”则侧重报道发生在身边的、“合理”不合法的案件,呼唤公民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法苑采风”则注重采撷法海趣闻,以及生活中与法相关的事件或故事,颂扬真、善、美,谴责假、恶、丑。这三个栏目约占总版面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说过:"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相似文献   

17.
无论怎样。善与恶在声梭那里,绝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之中。善和恶奇特地交织缠绕在一起。无论怎样,真相要远为复杂。声梭对抗他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不公.他坚强无畏地挑战了很多不可动摇的陈规,擦亮人们的眼睛去探寻真理,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个性缺陷。  相似文献   

18.
外在环境很复杂,容易让人迷失犯错。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善呢?做一件事,是善还是恶,标准何在?这是儒家的大问题。儒家有三个原则,第一是人性向善,第二是择善固执;第三是止于至善。人生下来就有人性,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设法行善,就算老师不教,照样可能按良心的要求来做,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阳光九月,出版界同人迎来了非典后第一个隆重的国际聚会——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9月18日,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展览馆里,辽宁教育出版社又扔出了一枚“重镑炸弹”——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的《英国玫瑰》。《英国玫瑰》是一部德育童话书,讲叙的是漂亮女孩们和神仙教母谈真诚与嫉妒的故事,表达最简单的好与坏、善与恶的道理。本书的作者麦当娜,一个国际著名歌星,一个具有暴力和宗教叛逆性格的性感女神,她写这本书,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写成一本明星炒作的书,书中语言优美流畅,  相似文献   

20.
梁修德 《图书馆》2015,(2):7-9,22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