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为准确把握韩非子的思想,从韩非子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代背景和韩非子思想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秦王嬴政所见韩非文章究竟是司马迁《史记》所记《孤愤》和《五蠹》,还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储说》系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嬴政对《韩非子》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即秦国政坛浓郁的法家氛围、嬴政在性格上与法家人物的契合、嬴政继承君位后所面临的紧迫局面,揭示了嬴政接受法家思想的原因及法家思想对嬴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不仅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法"思想。这种"道法"思想作为《韩非子》的重要哲学基础,构成了其法治体系重要的理论生长点,也体现了战国中后期以来道法结合的理论发展趋势。文章围绕《韩非子》"道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道"、"法"之间的本质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其"道法"思想与稷下黄老学派、《荀子》哲学的内在联系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鸿飞 《文教资料》2013,(35):26-27
本文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载秦王为何要见韩非的原因出发,回归到韩非子所著的《孤愤》、《五蠹》原文,并结合战国末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还原理事场景的方式,来浅析秦王赢政为何非要见韩非.  相似文献   

5.
刘潇 《文教资料》2012,(5):20-22
本文探讨了战国末期法家著作《韩非子》中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词"为"和"使"的词性及其常见的句法结构。"为"主要用作动词,用作名词时常见"无为"、"之为";作为介词,"为"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和代词之前,表示目的、被动或"给、替"等。"使"作为动词远比名词词性使用更为广泛,且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没有语料显示"使"可以表示"使者、使臣"这一义项。因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的断句方式应当为"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法家中,管子和韩非子对道、理的说法最多。这些说法与道家和儒家的同类说法有相通之处。管子的君道论和天道公理论、韩非子的分理论和道-理-物三相结构论都很有意义。现代学者钱穆对中国道与理的论述也值得注意,但同时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五蠹》篇中"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的解释历来存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重新考证"寡""趣""趋"等词的词义,对这句话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J. M.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使用卡夫卡式的寓言手法,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南非殖民者的"自我"与边缘化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刻画了一个在战乱中负重前行的迈克尔·K形象。从马尔萨斯人口论出发,旨在探讨小说中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经历如何体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一个公理"以及"两种抑制"的合理成分,揭示迈克尔·K的生活态度实质是实现边缘化的"他者"赋权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法治”思想理论基于苟子“性恶论”思想,并批判地吸收墨家的“尚同”思想,同时对黄老“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吸收其法治、术治、势治思想,最终确立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秦朝乃至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教材对“以蠹贫”的注释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此注可能来源于下面两种解释:①释“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清代吕湛),②释“蠹”为“蛀虫,借指里胥”(《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的文学研究中叙事研究是一大亮点,然而从论法的角度进行叙事学研究却无人问津。文章将从叙事论法的角度切入文本研究,并且将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韩非子》论法的叙事语境;第二是《韩非子》的审美叙事和艺术论法;第三是《韩非子》论法叙事中对诸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韩非著文的谏说特征,阐述了《韩非子》的谏说理念,论析了韩非的谏说技巧:言必有据、开宗明义、提要阐释、反复皴染、两端比类、比喻连用、形神相即、直析明断、拟言代论、自铸新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寓言的内容取材有引用和加工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和直接创造三个来源,几乎囊括了先秦寓言的来源渠道。从民族、时代和韩非子本人的特殊身份等方面分析,或可发现其取材不同且有所侧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人口作为文化载体视角,阐述人口迁移与汉文化成为泛珠三角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文化特质和 风格,以及文化类型差异的相互关系,并以各省区和民系汉文化特征为例,指出移民原文化与移居地文化结合是新 文化产生和创新的主要动力。应重视在新背景下泛珠三角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整合问题研究,为实现泛珠三 角经济联合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1954年著《论韩愈》一文,是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的文章。本文作者分析了《论韩愈》一文的意旨。指出文中以“尊王攘夷”为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强调了一方面吸引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于惠栋极力推崇汉易,故其<易汉学>中有关汉易卦气学的考述在文献资料的取舍上有明显的倾向性,且对汉人的有些说法也缺少应有的分析鉴别,这对后人认识有关汉易卦气学的一些问题还是有负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