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他对民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意见和看法,主要包括立足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行“一国两制”等。他的民族思想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中极为敏感的民族问题历来关注,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总能结合党和国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给予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邓小平同志的民族理论针对性强、适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本文试对其加以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如何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发展的全面性、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大团结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创新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族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目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民族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发展繁荣等问题上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奠定了党的民族理论的基础,科学地指导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 ,明确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必须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 ,主张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 ,都是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 ,认为大民族主义的危害甚于地方民族主义 ,各民族繁荣既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在处理民族自治权利中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问题上 ,邓小平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的民族观是他在努力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提出的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反对外来强权、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平等联合的民主主义之国家等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对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共建新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总结建国以后我党在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其民族观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立足于民族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新时期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江泽民民族观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明确了怎样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在他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文化工作的论述两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对文化发表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看法,内容涉及到文化的阶级性、文化创造、文化控制、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了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经济的落后状态,中国只有发展,才能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只有加速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及时地提出了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对新的时代特点进行了正确的分析,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注重进行实践。实践证明,它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学者的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 《教育科学》2006,22(5):1-4
教育学者的立场是教育学者基于学科逻辑的政策主张。共同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价值诉求使得教育学者立场的一致性成为可能。学术逻辑的严谨性和学术伦理的正当性是教育学者立场合法性的保证。教育学者的立场是教育决策合理性的重要来源。教育学者应该通过学术的自觉和努力,在教育政策的话语平台上表现出其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生产力观始终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邓小平强调必须立足人民利益的获得来思考如何发展和衡量生产力水平。可以说,邓小平的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生产力观既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赋予了其现实性和可行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炜执着思索于“群众暴力”所带来的苦难,并努力寻找着制衡这种“暴力”的另一种力量。在紧张的思索中,张炜以自己的作品奏出了制衡失败的三重挽歌。作的总体精神立场由纯粹的单一对抗走向了更为深邃的浑重,《外省书》的写作则是作精神立场转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继续坚持对民主的追求,重新认识民主问题,把民主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们用民主解释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西方民主的阶级实质.其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的法制教育观是对邓小平的法制教育观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法制教育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客观的心理学的角度对邓小平同志的人格品质即坚定的信念,对人民深厚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仁善博爱的胸怀等的分析以及其形成过程的探讨,揭示了这位伟人之所以创造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和他的健康人格、高尚品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