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教结合是世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受制度间的不配套、制度缺陷、路径依赖、制度执行失范等因素的制约,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越性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政府需要及时作出必要的制度优化,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消除这些障碍,明晰各级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建立符合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管理需要的新制度框架和有效的管理及监督体系,以确保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教结合"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的文献、书籍等资料,结合专家建议与问卷统计结果,以河南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结合传统校与体校的对比分析,从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寻适合河南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试析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中的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模式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教育系统只有主动和体委系统共同挑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担,才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系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方面的研究趋向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它的试行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并且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安徽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为依据,重点对其中的生源、学训矛盾、经费、竞赛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探寻适合安徽省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缺少高水平教练员、"教体结合"不力、生源不足、"学训矛盾"突出等.对策:加强内外管理,合理目标定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保障措施;加强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降低入学标准,宽进严出;完善运动队管理;改革竞赛体制;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大学竞技体育百余年发展史来看,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竞技体育改革的不同任务,产生了锦标主义、体教分离等一些问题,但是由此也实现了由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渐进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学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受锦标主义影响出现的选手制对当时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重构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即体育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体育院校)并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随之产生了体教分离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体育院校以“三结合”为办学思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建设高水运动队探索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进入新时代后,一部分大学将体育工作全面融入体育强国建设中,以全面育人为理念,探索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在深化体教融合、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背景下,一些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必然会逐步回归到大学。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尝试的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1987年发展至今,褒贬不一,通过对现存五种模式的辨析以及对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实践分析,揭示出“省队校办”模式在“体教结合”方面所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如何发挥体育、教育两大国家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体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新体制,是竞教结合的核心问题。文章就两者的结合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以寻求解决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年来造成"体教结合"无实质进展的体制问题,根据现阶段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从界定"体教结合"的新概念人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构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合作共为的体教联合体.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体教结合";突破体制障碍,实现有机结合;拓宽经费筹集渠道;科学训练,"学训"并重;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训练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近几届我国代表团的金牌分布演变、奖牌分布演变、优势与潜优势项目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牌分布点逐渐增加;2.奖牌分布面更广;3.游泳成为金牌和奖牌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重点优势发展项目;4.我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明显提高,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结构发生了调整。最后,结合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格局嬗变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竞技体育走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已是大势所趋。但是 ,关于竞技体育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提法却不多见。在参阅有关国内外人文教育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竞技体坛的得失 ,来阐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应从少儿抓起 ,重视高校竞体的发展 ,提高教练员或教师的人文素质 ,旨在为2 1世纪竞技体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运动训练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点中学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研究试点中学运动训练现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对我国试点中学运动训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充分挖掘试点中学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的潜力,找出试点中学运动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为我国有关部门制订试点中学今后发展的目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寻找并确立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竞技体系的结合部,加速我院的体制改革,加速实现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竞技体系的结合,不仅是超前发展的奥运战略的要求,也是拓宽我院培养人才渠道,进而创办北京体育大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高水平运动训练教练员激励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我国高水平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教练员的期望激励、目标设置激励、情感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训练激励等多种激励行为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感受到的激励方面比教练员明显的偏少,运动员比教练员感受更少的期望,教练员认为自己经常对运动员提出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目标,然而这并没有被运动员所感受到。教练员在训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与关注,然而在关心运动员生活、学习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练员在负激励方面使用得过多。运动员感受到教练员有更多的威胁、打骂和批评,而教练员则比运动员感受到更多的耐心与称赞。教练员需要在激励行为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促进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育强国"论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世界级赛事比赛成绩,首先是奥运会金奖牌榜排名,是对国家(地区)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状态总体评价的首选指标;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别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发展不平衡是正常的现象;奥运会赛场上不同项目的竞技结果对国家(地区)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总体评价具有同等的贡献。在21世纪3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运动总体水平均进入第一集团,毫无疑义是国际体坛重要的竞技体育强国。面对不同竞技项目的不同赛绩,中国竞技体育界应认真进行结构分析,清醒地认识我国不同竞技项目竞技水平在国际竞逐中的地位,以便科学制定不同竞技项目的发展策略,建设好有重点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竞赛表演业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调查访问,结合市场现状,分析中国竞赛表演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特点.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赛事经营的主体;协会的经营开发部是本项目市场的运作者;附属公司与协会形成互补经营;常规赛事招标承办,职业联赛市场运营;非职业联盟经营职业联赛;非企业法人性质的俱乐部加盟职业联赛;冠名经营是职业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渠道;中等寡占形市场结构下的定价策略.并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高校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训练体系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点,比较与讨论两大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相互间的关联性.为促使两个体系在北京奥运会后得到协调发展,对参考美国经验、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推进中小学体教结合以及提高高校竞技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