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代新闻界,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郭玲春的大名。这位新华社的女记者,以她奇巧的构思、清新的文字和深邃的主题为读者奉献了一篇又一篇令人赞不绝口的“会议消息”。她的《金山追悼会》一文荣登全国好新闻光荣榜,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当代中国新闻界的地位,成为一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为社会所承认的优秀记者。然而,当我们到她那十几平方的小屋去拜访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这位年过半百的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和刚刚当选为全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名记者郭玲春联系在一起。尽管在未见到她之前,我们也未必清楚做为名记者的郭玲  相似文献   

2.
“郭玲春老师来啦”!她说笑着快步登上讲台,微笑着挡回了几名学员欲放讲台的录音机。她说,她没讲过学,这次是来和学员们一起探讨新闻写作改革问题的。我们是来自全国林业、纺织、煤炭、粮食、商业系统和部  相似文献   

3.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轻骑兵,具有短、新、快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要把消息写好,写出特色并非易事。有人这样说,报纸上的消息,格式不变作者变,东西南北一个味,相当多的作品从结构布局到语言表达都近平模式化生产,这样雷同的作品自然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欲。近些年  相似文献   

4.
交出一篇今日新闻,好一阵轻松。然而,今日复今日,就象喜剧大师卓别林扮演的那个敲旋转的机器搅得不知所从的人物,随着快节奏的进行,已经由不得自己……这比喻只适用于我。不幸,圈内的同行直呼我为“会议记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堪称是会议新闻写作高手。她的成功实践表明,不但可以报道会议,而且会议还可以出好新闻。如她写作的—— 1982年全国好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实事求是地说,当今中外传媒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名记者郭玲春同志所写的新闻,往往别具一格,特别是她写的新闻导语,总是能那样恰到好处地精选引语,清新活泼,豁人耳目,具有优美的艺术魅力。这里试举几例。以观其特色: 一、引语用于定准基调。如《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授奖仪式》的导语: “我祝贺同志们在新闻工作中取得的伟大成绩!”习仲勋今天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授奖仪式上的热情致意,将这次新闻界的盛会推向高潮。出席这次仪式的胡乔木、邓力群在把写有“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锦旗交到一受奖者手里时,也同时送上了祝贺与勉励。(见1984.12.1新华社新闻稿) 这条导语以一句概括性的引语起始,先声夺人,定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识的一些通讯员朋友都有《郭玲春新闻作品选》一书。这本14万多字的不到3元钱的小册子,对通讯员朋友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是不足怪的。郭玲春是我国知名的女记者,自从写了《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一举成名,又写了一批突破传统写法模式的好新闻,在新闻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读了这本书,会使人在从事新闻写作中强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作用。郭玲春作为一名“会议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是位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自1982年以来,她以清新的笔调,经济的文字,别致的风采,接连采写成功了多篇具有突破性的新闻作品,获得新闻界人士和读者的广泛好评。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郭玲春的会议新闻导语,写得更是精巧凝炼,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就象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熠熠闪光,光彩迷人。读来心旷神怡,有如品尝佳肴。现试举几例,且作一番初浅的赏析。 (新华社北京一九八二年七月十六日电)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郭玲春散文风格消息写作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是新闻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它以短,平,快见长,特别适合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长期以来,消息写作沿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可读性差。如何改进新闻的写作手法,使其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新华社记郭玲春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一改传统的消息写作模式,开创了一条以散风格为主线的消息写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化娱乐活动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是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的双飞翼。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维系生命、促进生存和发展的添加剂.而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则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滋补品.也是弘扬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报纸的文化娱乐版则担负着重要责任.如何让健康向上成为文化娱乐版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写的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新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几年前,她刚到新华社工作时,看到那些由‘在……下”、“为了……”这样统一的模式写出的干巴巴的新闻稿觉得乏味。她想,新闻也应象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否则,记者、编辑都不爱读,更不用说一般的读者了。随着思想解放,新闻改革的深入,她开始探索新闻写作的新路。勇于冲出旧“格子”郭玲春说:“平时所接触的一些记者都挺有朝气的,描绘起周围的人和事来真是有声有色,风趣幽默。可不知怎么的,大家一铺开稿纸,爬起格子来,似乎人的思想也入了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候郭玲春回上海探亲,记者去看望她,准备约她写一篇有关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话题围绕着沈从文先生的事情展开,记者问了沈从文先生去世前后新闻报道的一些情况,郭玲春谈了新闻后面的一些内幕.  相似文献   

15.
1984年5月,全国政协和文化部联合召开“王森然先生执教70周年纪念会”,我曾参与了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因此,对王森然先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1987年初,我据此为《人物》杂志撰文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这个头衔远远不能体现王森然先生的全部价值。他不仅是国画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而且是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诗人……王森然先生毕生的奋斗与追求,发现与创造,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知识的绝大多数领域。”所以,我把他称为“中国的罗蒙诺索夫”。今年6月15日,“王森然学术研究会”在京成  相似文献   

16.
她的注视,她的思索,她的笔触——郭玲春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几篇报道,又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这次会议上,郭玲春采写了消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马烽、张贤亮、冯骥才与港澳记者会见》,述评《中国,向世界张开双臂》,特写《“我的母亲叫中国”》等等。这些报道,有的慧眼独具,化平凡为奇崛;有的举重若轻,于活泼中寓深刻。其中突出的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以及三作家与港澳记者的会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举行会议期间,人民来信大量增加。新华社和首都其他新闻单位,也几乎在每次会议期间都要报道群众写信给代表大会的情况。这样一项报道,看来是一项例行公事,是一个平常的主  相似文献   

17.
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会客室更像一间宽敞幽静的书房,顺墙而立的一圈书柜里,一层层精致典雅的图书以及错落置于其间的奖杯奖牌,似乎在默默地显示着主人的业绩与追求。在这书香弥漫的氟围中,年轻的社长兼总编辑王亚民与我们聊起了图书、聊起了出版、聊起了教育出版社以及中国出版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带着春的信息,著名作家峻青风尘仆仆从上海赶来参加“春江笔会”。现在峻青担任上海《美化生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但主要精力还是搞文学创作。当天晚上,我就在峻青下榻的南公园饭店拜访了他。峻青,是他用的笔名。一九四一年,他十八岁时,抗日战争正进入紧张阶段,他在八路军部队边打仗边学习,写出了第一篇“战地通讯”,在部队油印小报上发表时,就用了这个笔名。他本姓孙,名叫儒杰。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她带着记者的求异思维坐在我们面前,中等身材,秀气潇洒。她告诉我们,原先准备的“开场白”是表示谢意和致歉,想想又很俗套,于是,沉恩片刻,便从新闻的创新开始,笑着对我们说:“新闻应该给人以美的诱惑力。”这,就是近几年在新闻界以求新图变闻名的新华社主任记者郭玲春。1971年,郭玲春进入新华社。那时的新闻稿多数以“新华体”出现在报刊上,日复一日,千人一面。郭玲春为此冒感到“不难”,久之,不安,用她的话说,一篇二百多字的消息,那格式就象她办公的那座楼的200多扇窗户,年年月月无变化,令  相似文献   

20.
最早听说接力出版社,还是念初中时从他们的《中外少年》杂志开始。想不到新世纪来临前夕,从武汉东湖之滨到南宁实习,有机会以两个出版接力人的身份,跟随老主编和师兄访问刚满10岁的接力出版社,心里不禁泛起少年时期特有的那种纯净的激情和冲动。头次到接力出版社是11月28日,最先见到的是忙于应对各种电话和来人的女社长李元君:暗红镂花的披肩,安详睿智的微笑,半坐在沙发上的李社长散发出一股当家人的精明果断与知识女性娴雅雍容相复合的气质。寒暄坐定,表明来意,李社长用八个字概括了建社10年接力社快速发展的原因——追求卓越,追求合作。这也是年少的接力出版社用灵巧的脚踩出的八个清晰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