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教的较大比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庄子研究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思想高中学生虽然接触过庄子,对庄子有所了解,但很零碎,也很有限,考虑到这个实际状况,我计划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庄子专题,文本教学。又考虑到时间因素和教学需求,专题的内容力求简洁和生动,主要通过列举庄子经典的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核心思想。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庄子哲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庄子>神人特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精神的无待上.实质上,除了精神的无待外,物质的无待同样是庄子"神人"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饮食独特、出行自由、不惧水火、上天入地、具有超自然神力、不死等六个方面.而这六种特性又恰恰可以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祗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原型.据此,我们认定<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祗便是<庄子>神人意象之原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庄子>散文"卮言"作了深入研究,通过概念辨析、源流考索,提出"卮言"首先是指<庄子>中的议论文字,是庄子思想的自然流露;其次是指有关庄子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先秦散文语录体痕迹,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文章进而对<庄子>散文"卮言"作归类分析,提出议论体"卮言"可分为阐明题旨式、简短论述式和纵深探索式,语录体"卮言"可划分为单纯议论式、体验感悟式和引证说理式.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契友,他们都机智好辩,博学善思,对宏大的哲学问题有着无穷的兴趣.但二人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旨趣追求却又有着莫大的差异,因此,他们的交谈都像是在辩论,针锋相对,面红耳赤.《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就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在这则寓言中,庄子抛出“乐”的话题,惠子毫不理会,反而对庄子的认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养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庄子所处的时代,外有战乱刑戮之患,内有情欲智识之忧,内忧外患促使了庄子养生思想的发展.庄子的养生理论系统而完备,其养生态度是"以天合天",其养生途径是"离形去知",其养生宗旨是"养神为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贬谪永州时期的柳宗元与《庄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柳宗元贬谪在永州的思想、情感、创作等方面如何对<庄子>进行接收,并与李白比较,了解到二人学<庄>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与儒家生死观比较,庄子的生死现避开人的社会性,重视人自然纯朴的本性,从而表现出飘逸脱俗的道家特色.<列子>兼杂儒、释、道三家理论,形成了有关人生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庄子和<列子>的生命观表面上看来颇为相似,都把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二者都重视养生.但实际上,庄子的生命观与<列子>的生命观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可称为养生派,而<列子>则属于厚生派.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注<庄>的各本中,<南华发覆>和<庄子内篇注>因其作者释性通和释德清的佛教学者身份而显得独具特色,虽然两注本在阐述<庄子>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两者在释义上却有着更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以<逍遥游>与<齐物论>两篇为例,试比较两注本释义之异同,并考证了两注本的成书年代,以期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庄子>因其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斐然的文采可以作为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来考虑,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方面,教师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授受模式,打开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庄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竹林时期士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庄子>,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想源出于士人对<庄子>的诠释,"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追求和理想生活方式.然而,竹林士人在追求和实现这一理想时,所展现出的并不是<庄子>般逍遥游,而是一种徘徊于名教与自然阃的沉重,其心虽向往天空之轻灵,然其根却深深植于大地之中,此为竹林式痛苦.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魏晋视域的完整性、视域的转移、视域前见是造成竹林式痛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化"字在(庄子)书中是个高频词,也是个多义词--或表达自然大化的思想,或表示"物化"的理念,或体现"与时俱化"以及"化道"的观念,而这一"化义"与"化境"也贯穿于<庄子>的选词、用词与造词之中.由于对道不可言传性有着深刻的领悟,<庄子>一书不得不对如何言道与传道予以修辞处理.<庄子>中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及其词与境谐、词与道合的超凡创造与精心设计令人惊叹、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田胜利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28-29,51
<庄子>一书人物繁多,内篇有多达124位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的使用和命名都是庄子精心的创造,可分为天之系列的人物,独立于人之外;相对的人之系列的人物;和天人合一系列的人物,这样三角的人物建构完美的体现了庄子"天人不相胜"的思想内蕴,这一天人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渊源上亦体现和发展了<周易><老子>中的阴阳观和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此课上过多次了,如何更有效地导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既然《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具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且本文是《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那么教学时,就应该从有助于理解本文着眼,找准一个突破点进行突破。哪个是突破点呢?  相似文献   

19.
《庄子》词汇丰富生动,表现力强,在后世运用广泛。但是由于《庄子》语言与思想的玄妙难测,后世对《庄子》词汇的理解和解释多有偏差,使用也有不正确之处。考释和辨析这些疑难词语,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庄子》词语。  相似文献   

20.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历来被人们所推崇。长期以来,读者多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而对它作为辩论文的论辩特色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其实,庄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写作散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出和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文学技巧,实质是一种思想表达的需要。论辩只是手段,是一种因有“论”而巧“辩”的特殊表达手法。巧“辩”中生“论”,更加丰富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散文可以说是深邃的哲学思辨与优美的散文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论辩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有机统一的杰作,从而构成了先秦诸子论辩散文中的独特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