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远非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楚。在笔者看来,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公开政务工作的细节,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目前虽然有些政务已经公开.但是这些公开的政务过于宏观,对于公众的指导性不够,政务公开,关键是要政务细节公开。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迟耀云坦称“有的地方和部门政务公开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一些部门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细致,让群众如雾里看花;有的甚至从部门利益出发,公开内容避实就虚,形式主义严重……”^[1]笔者认为,政务公开的关键就是要让政务细节公开,让政务公开制度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政务细节不公开,那便会给社会造成很多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2.
麻海山 《新闻窗》2005,(4):65-65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2005]12号)中强调,要“继续通过政府公报、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公开政务。”明确指出和确立政府公报是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拟就政府公报在政务公开中的职能作用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它对各级政府开展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民意通达、政府形象塑造、政务管理创新等都具有积极意义.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其在政务管理创新方面的尝试与举措对其它地区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应用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针对82个首都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了全面追踪分析与重点个案剖析,让“数据”自己说话,客观反映首都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深挖存在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务新媒体作为官方机构自主开展新闻传播的模式,如今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品牌。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实现政务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传播模式,传递服务型政府的“政”能量,是融合传播背景下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荣获2022年度“山东政务微信影响力50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特点,探索新时期政务新媒体应如何“破圈”发展,打造更有传播影响力的政务新媒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政府部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开设新媒体,通过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创新社会治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优化掌上服务,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政务新媒体已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政务新媒体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政务新媒体存在诸多问题,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对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报纸市场化和市民化的深入,一些媒体在探索中纷纷削弱了政务信息的报道,而政务公开又要求政府借助新闻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获取政务信息的权利。新形势下,这又给媒体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政务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档案开放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我国的政务公开工作已驶上快车道。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等政务公开工作的新理念已对档案开放工作产生了震撼和冲击。为跟上政务公开日益提速的新形势 ,档案开放工作理应理直气壮地提出档案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开放多少档案 ,开放什么内容的档案 ,决不单单是档案业务问题 ,它关系到政府的“开明”程度 ,关系到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进程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严格执行《档案法》 ,增加“低龄”的新内容 ,档案开放才能进一步提速。  相似文献   

8.
袁晓川  刘昱 《青年记者》2020,(11):90-92
我国政务微博自2009年开通,截至2019年6月,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微博,仅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已达13.9万个①.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使得政务微博的发展由“自由生长”转向“有序管理”.政务新媒体的社交媒体属性明显,在政务公开、政务管理、政务服务中强调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政务公开作为建设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务信息公开。机关档案信息作为政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原始性。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使其成为其他各种政务信息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二是公共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充分公开,从而使每一个公民享有获取机关档案信息的权利。三是机要性。考虑到一些约束条件,并非公开得越彻底越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开创了政务工作的新局面,在地方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双微”的大趋势下,本文以地方政府各系统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地方政府政务“双微”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地方政府政务“双微”的发展、提升政府公众形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政务微信”作为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庠网站”并列的第三种政务公开途径,已日渐被公众和政府翻门认可。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式发布“微信十条”,鼓励各级党政机关、氽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  相似文献   

12.
宋国强 《新闻世界》2013,(9):277-278
从2003年非典至今,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当今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媒介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过程中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务微博以及媒体服务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秩序,在国内外塑造了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公众对获取权威健康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区域性健康类政务微信作为连接政府和公众的服务平台,承载着发布健康信息,求医问诊和政务公开的主要功能,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以微信公众号“健康武汉官微”为例,分析其传播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为其它区域性健康类政务微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政务公开中的档案信息公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作为涉及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活动,将政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于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作为政府各项工作活动的原始记录,在促进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方面,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政务公开中的档案信息公开的现状,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朱昱遇 《新闻世界》2013,(10):229-230
从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到现如今,我国的政务微博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已成为网络问政、服务于民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党和政府宣讲政策、改进公共治理的新平台,其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社会舆论、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新事物,政务微博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国内政务微博运作现状的基础上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发挥政务微博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前,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政务公开信息目录定期审核和公开意见提出,政务公开信息目录体系主要由政府信息目录、行政职权目录、便民服务事项目录和年度性重点公开目录构成。政务公开信息目录定期审核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其他公开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级政府每年度要对目录内容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必要时随时调  相似文献   

17.
《陕西档案》2012,(6):28-28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档案局通过市政务服务中心网站,“晒”出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和“政府开放档案查询”2项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这是市档案局继今年上半年作出改进服务公开承诺后,在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执行力上的又一新举措。此次公开的事项信息主要针对市档案局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2项服务性事项,从“基本信息”“法律依据”“要件材料”“办理流程”“结果样本”“常见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事项办理的时间、地点、咨询电话、承诺时限、需要提交的材料、受理事项的条件以及办理的流程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其中政务直播将政务和网络相结合,在推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公众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架设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手段。但在政务直播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建议应从网络平台的规范化、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政务直播的多样性、直播方式的常态化等方面着手,让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心走实。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影响力,政务新闻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始终保持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发布”“微泰州”为例,分析和探究了新媒体政务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从政务工作电子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子信息的技术手段渗透到政府日常工作的角度,人们都可以把电子政务理解为电子与政务的融合。近年来,随着政务公开的推广和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电子与政务的融合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关注政府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不约而同地关注这样一个话题电子政务项目给政府工作带来多少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