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在教文言文<狼>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先请同学们说出有关"狼"的成语.  相似文献   

2.
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学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老师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在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想一想该如何计算并试着算一下,因为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计算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方法错了,老师看到了这个情况,却没有让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可能是怕耽搁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吧。于是,干脆就把计算的步骤直接说给了学生.然后学生就顺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一直走到下课。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听了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竹林深处人家》,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导入新课。师:郑板桥有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有关竹子的成语、诗词、谚语等。  相似文献   

4.
师生交响乐     
上课伊始,我就有如下开场白:“同学们,咱们中国有一位生前极少头衔而死后却异常荣耀的名人,被联合国科教组织确立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您知道他是谁?”(经过学生热烈讨论确定为孔子)  相似文献   

5.
听课杂感     
2004年暑假,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假期。我穿行于几个全国性的活动,并被邀担任活动中赛课的评委及评课。工作养成的职业习惯,每听一堂课,总要做一些思考,并记录下思考的点滴;很多是在评课后整理出的评点记录。我的思考,涉及到课程实施中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解读为主。也曾想做一点归纳的工作,如提炼出纲目,加一点例证,再敷衍成。后来一想,反不如以每一节课为单位,一节课一节课地谈下来,可能更本色、更原汁原味、更有利于针对某一节课集中谈一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邓燕萍 《福建教育》2006,(10A):32-33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独到的解读,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里,课堂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7.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拓展,进而提升生命的价值。然而,眼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呢?为什么一些学生一上语文课便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学中很少有人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甚至老师本身也少有情感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上语文课不容易,上一堂让学生倾情投入的语文课更不容易,因为学生不能被文章、电影所感动在今天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我有同感,也有过因为自己动情而被学生嘲笑和挑衅的尴尬经历。  相似文献   

10.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题 二、整体练读,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相似文献   

11.
一是激起美的向往. 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时,要有意识地激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有时可采用谜语导入法,即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道理趣味化,使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美,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笔最近听了两节六年级语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质疑,两个班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种上庄稼就一定能除去杂草吗?”(因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对农事并不陌生)两位老师是如下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一、寻寻觅觅初次读到《那树》,我便被深深震撼了。为那树生前的光荣,为那树惨遭屠杀的命运。我想借这节语文课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人文的种子。于是,在执教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出示几张形态各异树的图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并用词语描绘所看到的树,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近"那树"。我设计了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新课。导课的意义在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导课力求简洁、明快、紧扣目标、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5.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七弦世界     
如果波澜壮阔,感悟那节奏。若是兰亭雅韵,体会那寂静。 爱极了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那一句:“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一位风流骚人对古琴的爱,全部倾注在这寥寥几字上。  相似文献   

17.
12月18日 晴 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有几句话总是念念不忘、浮现眼前: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相似文献   

18.
19.
弦上的梦     
大提琴的深厚的如泣如诉的声音在空中飘荡。这声音一时悠扬婉转,一时低回呜咽,如秋风飒飒地吹着落叶,如冬云黯淡地凝聚在天空。渐渐地,愈来愈轻,愈来愈细,好像就要失去,再也找不回来了。忽然又激昂起来,充满了渴望,流露了内心的希翼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痖弦的乡情     
郑旭 《河南教育》2010,(1):47-47
我向痖弦先生约稿是在1994年初秋。 这年春天,《寻根》创刊,正在八方联络组织稿件:台湾的作者,我首先想到痖弦。痖弦,原名王庆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闻名海峡两岸的诗人,主持《联合报》副刊笔政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