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造句。师:课文中用了“因为”这个词,请找出读一读。(生读)师出示:老师表扬了小明,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练习用“因为”说一句话。生:老师表扬了小明,因为他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生:老师表扬了小红,因为他为大家做...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中,经常听到老师反映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无法深入下去,活动成果单薄,经常需要自己代替学生做研究,再由学生把所谓的“成果”呈现出来。教师言谈的背后隐含着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畏惧,以及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不信任,这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层面常态实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幽默快餐     
小明刚进学校不久,邻居小刚就告诉他妈妈:“小明今天在学校里打小华。”晚上,小明做完了功课。妈妈:“小明,今天你在学校里打人了吗?”小明:“没有。”妈妈:“你瞎讲,今天李老师批评过你吗?”小明:“没有。”妈妈:“你不老实!”爸爸:“小明,今天李老师表扬谁了?”小明:“表扬小华,我打他的时候,他没有还手。” ·幽默快餐· 好孩子法郎士从学校里回来说:“妈妈,今天在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到水坑里去…  相似文献   

4.
2002年秋季,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我校本着在“泳池”中学会“游泳”的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踏上了研讨(划水)——反思(潜水)——实践(凫水)的研究旅程。一、在研讨中打开综合实践活动的通道,寻找适合自己的“泳池”。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刚开设时没有教材、教案,对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校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精神,并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研讨组,开展课题研讨。大家都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及对操作的困惑,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着其他…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对抗赛进行教学,结果一个小组的学生获胜了,这个小组的学生非常兴奋,甚至有的同学向另一组做出了多余的鬼脸。相反,另一个小组因为有两个学生做错了题目,受到老师的批评,每个学生情绪都很低落。不仅如此,老师还在全班表扬获胜的同学,要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而对另一组那两个做错的同学说道:“希望你们要努力,不要因为你们两个同学影响整个小组。”这种小组对抗赛性质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方式,但如此运用上述方法,对于小学生身心…  相似文献   

6.
沈森晨 《辽宁教育》2022,(21):76-79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活动性课程,强调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合作。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精心备课,固小班化教学之本”“因材施教,扬小班化教学之长”“多元评价,绽小班化教学之花”三条综合实践活动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陶树生 《辽宁教育》2006,(12):12-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作为非学科课程,它在课程评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在国家试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尤为强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依据我市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期问题:怎样表扬、鼓励幼儿才有效?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作出积极、及时、正面的回应。当一个幼儿任务完成得好或行为表现良好时,我就通过一定的方式,在集体前面表扬这个幼儿。这很有用。因为小朋友们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有的时候他们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会特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最近,我发现以前表扬的方式如“磊磊真听话,小朋友都应该向磊磊学习”,“小明真聪明”,“亮亮真棒”等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被表扬的幼儿似乎没有反应,有时反而会听到其他幼儿暗地里说:“哼!他还不如我呢。”现在连奖励都没有力量了。比如,我每天都给幼儿贴小苹果贴纸,偶尔不贴的话反而会引起他们的误会。有一次家长来接孩子时发现她没得到小苹果,便问他:“今天是不是没听老师的话呀?”直到该幼儿解释说今天老师没发小苹果贴纸后,家长才放心。对此我突然感到,表扬、奖励变成了幼儿正常表现的标志,而不是良好表现的赞赏或奖赏!我该怎么办?难道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做法有问题吗?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并发展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评价时,应着重考虑过程性的评价,即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程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鉴于此,在具体实际操作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10.
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措施有:关注学生每个闪光点,及时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让同学乃至家长知道学生得到了表扬。分组教学配合分组评价,在激发个人荣誉感的同时,配合小组之间的评比评价,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正确发展。真诚帮助,指导学生认知缺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随时纠正。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是依据外界反映来进行自我评价的。有的学生成绩优异,表现也好,经常得到老师表扬,便认为自己“顶呱呱”,头脑一发热,便骄傲自满起来。为了抑制这种倾向,有的班主任采取“停止表扬”的机械措施。殊不知易“热”者同样易“冷”,他们一旦得不到自己听惯了的表扬,就会象泄气的皮  相似文献   

12.
小学英语课堂需要否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否定性评价,就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的否定性评判,也是教师给予学生反思领悟的反馈,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调节。由于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倡导发展性评价,一些老师在认识上出现误区,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给予表扬和肯定,否定性评价成为一个“雷区”,  相似文献   

13.
笑口常开     
谁写的小宁:据说老虎额头上有“王”字呢?小明:是的。小宁:怪了,老虎不吃人吗?小明:吃人。小宁:那它头上的“王”字是谁写的呢?一件好事班会上,同学们都向老师汇报了自己最近做的好事。小强是这样说的:“昨天我见地上有几个废纸团,就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很好,”老师表扬  相似文献   

14.
女儿的老班     
女儿回到家,总喜欢讲述班级发生的事,从她那兴高采烈的小脸上我也总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对老班的崇敬,同时还有种为拥有这样的老班而带来的强烈的自豪感。每逢此时,我都不禁为女儿遇上了一位好老班深深地庆幸!无数次在心中向他道谢,老师,您辛苦了!有一次,女儿一回来,便满脸疑惑地对我说“:爸爸,今天老师托我带给小明一瓶冻疮药。我还以为小明请他帮忙买的呢,可小明根本没有。”“是吗?是你常说的那个老师要大家经常帮助的小明吗?”我问到“:老师为什么送他冻疮药呢?“”小明手上长了很多冻疮,有的都溃烂了……”由于女儿经常提起小明,我也对他…  相似文献   

15.
王兰工作室     
赏识教育=零批评吗近几年整个教育界都在倡导“赏识教育”,我看到不少家长来信谈到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都谈到自己对孩子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一些家长来信“控诉”自己的孩子一点都批评不得,脾气越来越坏,这些家长们在“赏识教育”面前越来越困惑。赏识教育的提出和倡导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的?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这个问题。它是在过去严肃、严厉的“严师出高徒”教育体制中产生的,是在老师、家长很“吝啬”给孩子肯定、表扬,唯恐他们骄傲、不思进取的环境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初上中学的那种成人自豪感、兴奋感已被自感应接不暇的众多学科的学习、作业所带来的紧张感逐渐代替。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各科的测验成绩很不理想。家长会上,老师就小明的学习状况向家长提出了含蓄的意见,希望家长多督促孩子用心学习。以往听惯老师对小明表扬的家长回到家里对小明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狂轰滥炸”,吓得小明不知所措。待家长气稍消,小明怯怯地向家长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听可也是,小明一不贪玩,在学校遵守纪律,放学回家就看书做作业;二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总说要考名牌,不缺乏学习动力。可为…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由于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这样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给予表扬和肯定,一堂课下来“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绝于耳。对这样空泛的评价,学生听多了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只不过是些惯用的手段罢了。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多元、内容宽泛、活动方式多样等特点,与学科课程截然不同,使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束手无策,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热闹有余而评价不足。为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作用,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创设了“积分制”的评定办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歪打正着     
(一)课堂上,在讲句式时,老师为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提问小明:“请说个疑问句。”正昏昏欲睡的小明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您问我什么?”老师说:“不错,再说一个反问句。”小明深为不解:“这也对了吗?”老师说:“很好,再说一个陈述句。”小明惶然地说:“我今天不舒服,大概是病了。”老师一脸欣慰:“太好了,请坐下。”小明只得坐下,一脸困惑。 (二)语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扑朔迷离”四个字,叫小明解释。刚打完瞌睡的小明迟迟不站起来,老师气急了,大声呵斥叫他回答。小明推推眼镜,站起来面红耳赤的说:“老…  相似文献   

20.
第一,每一名儿童每天都要参加一个类似师徒制的小组。在这个小组里,不同年龄的儿童和一名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学习掌握一门他们感兴趣的手艺或技能。因为小组内儿童的年龄不同,他们可以在活动中按照自己的程度,从容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又因为有一位知识面更广的老师一起活动,他们有难得的机会看到专家是怎样工作的。这样的小组有十多个,包括的内容也很广,从建筑到园艺,从烹调到“挣钱”,样样俱全。因为小组在师徒形式的环境中将重点放在学习社会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上,所以大大增强了儿童对所从事活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