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对汪精卫1938年12月8日叛逃投敌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汪精卫的民族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恶性膨胀是其叛逃的根本原因,日本的诱降是外因,而蒋介石为汪精卫投敌铺平了道路。有的则认为主要原因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政策分歧。还有的把汪精卫的叛逃看成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公开分裂。我认为,汪精卫的叛逃不是偶然孤立的事件,是抗战以来中日矛盾,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内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的结果。而汪精卫叛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野心严重发展和他要与蒋介石争夺对日妥协的领导权;直接原因则是日本的诱降谋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本着实事求的精神,以一些细微的史实,推论了龙云与汪精卫叛逃的关系。期望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汪精卫叛逃事件中的龙云先生。  相似文献   

3.
张殿兴 《历史教学》2007,2(12):50-54
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对其与日本的勾结是有所察觉的,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汪叛逃至河内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蒋为争取汪"回头"是尽了力的,希望汪能够断绝与日本的联系,暂时出游欧洲.尽管汪精卫在局势不明朗之时也曾有游历欧洲的"一闪之念",但强烈的领袖欲与长期的压抑感,以及对抗战前途的错误估计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驱使他继续与日本进一步勾结.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蒋采取断然措施,却误中副车.尽管此后蒋又做了种种努力,但都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对其与日本的勾结是有所察觉的,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汪叛逃至河内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蒋为争取汪"回头"是尽了力的,希望汪能够断绝与日本的联系,暂时出游欧洲.尽管汪精卫在局势不明朗之时也曾有游历欧洲的"一闪之念",但强烈的领袖欲与长期的压抑感,以及对抗战前途的错误估计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驱使他继续与日本进一步勾结.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蒋采取断然措施,却误中副车.尽管此后蒋又做了种种努力,但都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5.
龙云是汪精卫集团叛逃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如果没有龙云为汪精卫提供便利和帮助,汪从云南出逃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就龙云在这一过程的前后表现从另一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汪精卫和蒋介石,这两个权力欲和领袖欲极强之人,在现代中国的政坛上,演出过多起分分合合的闹剧。汪蒋交恶,可以说在大革命时期就始开其端。本文所述,即为这一时期汪蒋争斗的一个梗概。一汪的失宠与蒋的崛起在蒋介石面前,汪精卫是可以称得上国民党的党国元老的。早在1905年留学日本时,汪精卫就加入了孙中山创立之同盟会,并成为起草同盟会章程的八成员之一。同盟会成立之初,下设三部,汪精卫任其中最出风头的评论部议长,同时兼任机关报《民报》的主笔。以《民报》为阵地,汪精卫在短短的几年内写下了不少风靡一时的反清檄文,在著名的革命党人与保皇党人大论战  相似文献   

7.
汪精卫之死     
《历史学习》2010,(12):20-20
关于汪精卫的死因和经过,20世纪80年代就有蒋介石谋害汪精卫致死说。根据《周佛海日记》,汪精卫确死于日本名古屋。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中山舰事件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一个重大步骤,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阴谋事件。一般史籍都称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汪精卫事前一无所知。但据当时和蒋介石朝夕相处的夫人陈洁如在其未出版的《自传》中回忆(载湖南人民版《蒋介石女婿传奇》),此事与汪精卫有关。在1925年3月之前,蒋介石与当时身为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  相似文献   

9.
汪精卫 190 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 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 2 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 2 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 ,迫使汪精卫出国 ,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 ,地位在汪精卫之上。汪精卫也大搞政治手腕 ,在19 2 7年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蒋、汪叛变革命后 ,宁汉合流 ,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而激烈斗争 …  相似文献   

10.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11.
汪精卫于1935年在南京丁家桥被刺。此次行刺由两广资助,王亚樵等策划,孙风鸣执行,主要行刺目标是蒋介石,第二目标是汪精卫。由于蒋介石未出席照相仪式,刺蒋不成即伤汪。曲折的逻辑背后隐含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遽失,权力斗争骤然加剧。结果,胡汉民“失却了把握中的国府主席”。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遂由胡汉民移向汪精卫。8月,“廖案”以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暴升,中央权力结构重心再由汪精卫移至蒋介石。蒋介石意外地成为中央权力重组的最大赢家。中常会成为新的党权核心。这是党权内争、党权与军权博弈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 :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 ,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 ,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15.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后,经过与日本军国主义者密谋策划,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建立了伪政权。这个集团为了以继承中华民国的法统自诩,在政府名称,机构设置、“国旗”制式等方面,都采取了与原南京国民政府相同的形式。下面仅从汪伪政权所谓“国旗”的确定过程,剖析汪精卫的汉奸、卖国贼嘴脸。汪精卫集团叛逃不久,于1939年5月28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所谓《关于收拾时局的具体办法》,其中提出:“不变更法统,不改国旗”。但日本政府对汪的请求不予批准。同年6月5  相似文献   

16.
对于《汪陈联合宣言》,史学界是一致否定的.但对于陈独秀为何要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却无人探寻.为此,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文章,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受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估计不足、为了在舆论上压制蒋介石、受汪精卫蒙蔽五个方面的论述以求解答这一疑问.  相似文献   

17.
一1927年,国民党右派头子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进入了紧急阶段.新旧军阀从东西南北四方对武汉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蒋介石一方面指使粤、桂、川、黔军阀分兵三路进攻两湖,另方面勾结两湖反动军官为内应,企图里应外合颠覆武汉国民政府,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在此形势下,武汉国民政府发生动摇,汪精卫集团积极策划叛变的阴谋,这种叛变首先是从汪精卫集团的反动将领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可靠的史料,客观公正地叙述了抗战期间,蒋介石、汪精卫等亲日派和投降派,通过高宗武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秘密联系的始末。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侧面。认真剖析这一时期蒋、汪集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即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英美派蒋介石集团的基本主张是联共抗日。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是国民政府多年来在对日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日寇进攻上海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在行动上,蒋介石集团这时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曾经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平津战役、上海战役、忻口战役等,给日  相似文献   

20.
也谈大革命时期汪精卫的右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精卫由一个国民党左派领袖向右派转化,这是大革命后期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试图回答:上海会议期间,汪精卫为什么没有同蒋介石一起分共,而到了武汉后,为什么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又迅速右转,背叛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