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母女关系、女性形体、俄狄浦斯情结等角度解读《洛莉塔》小说文本,揭示《洛莉塔》中的母女关系以及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父亲形象缺席这一角度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进行研究,发现父亲形象缺席,以及替代型父亲的失败对男主人公保罗的命运与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父亲的缺席导致了保罗俄狄浦斯情结转变失败、悲剧的发生,由此而揭示出:父亲在儿童性格的塑造方面起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成名话剧《雷雨》被称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主人公周萍也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让研究者着迷。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周萍进行评析,得出周萍的罪恶感既来自于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又来自于他对乱伦禁忌的触犯这一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又认为周萍的性格的塑造与曹禺本人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著作《追寻逝去的时光》进行精神分析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追寻》一书的内容和普鲁斯特的现实经历,将逝去的时光与精神分析中有关客体的概念,以及作者童年阶段所经历的俄狄浦斯情结连接在一起。分析显示出普鲁斯特一生所承受的巨大矛盾和困苦是与其父一母一子的三元关系密切相关的。父亲未能承担起自己应该在的位置,母亲对于丈夫的矛盾情感,都对普鲁斯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通过书写,普鲁斯特最终理解了心中不停振动的俄狄浦斯时刻。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将可以更好的阐释该文。  相似文献   

6.
西尔维娅·普拉斯被誉为美国战后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七岁时父亲的去世和成年后与泰德.休斯支离破碎的婚姻强烈地影响着普拉斯的生活及文学创作。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普拉斯诗作中的重要部分——以家庭为主题的诗歌,特别是其中两首代表作《爹爹》和《美杜莎》中的父女关系和母女关系,以探究影响其诗作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梳理两者的关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5):45-49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8.
《玛莎·奎斯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第一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玛莎·奎斯特从15岁到18岁的所思所为。充满自己思想的少女玛莎·奎斯特极力想摆脱家庭为自己安排的成长经历,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束缚与控制,于是展开了一场与母亲抗争的长久战。本文以荣格人类分析心理学中的“母亲情结”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玛莎·奎斯特与母亲种种冲突下的心理活动及目的。  相似文献   

9.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1,(6):247-248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核心内容是女孩子渴望代替母亲,占有父亲的爱。基于此理论,该文分析了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并且发现女主人公爱玛具有恋父情结。爱玛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她对母亲两个层面的意义的替代:现实意义的和象征意义的替代。作者在故事伊始就确定了第一个层面:深爱着父亲的爱玛早早就成为庄园女主管,完成了对母亲现实意义的替代。故事情节的铺陈逐渐揭示出第二层面的意义:通过嫁给父亲的替代人奈特利先生并且让他入赘到哈特菲尔德庄园,爱玛成就了她对母亲象征意义的替代,从而使她的恋父情结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思考。而关于宗教的起源问题,则历来是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独特视角。根据弗氏的观点,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而这些又是人类潜意识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被公认为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华裔文学成功的典范。《喜福会》描述了八个女人及她们在美国生活所遇到的波折。该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华裔女性在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她们是如何为了生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些女性向人们展示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们维护尊严并获得幸福的信心。本文从美籍华人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身份困境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来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喜福会》中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对早期的美国华裔文学影响巨大,并细腻深刻地刻画了美籍华人对祖国的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概念和理论误读的成因,研究了矫正概念和理论误读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以精神分析和俄狄浦斯情结这两个被误读的典型的不同位阶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为实例,进行了理性探讨和深入分析,并通过这一探讨和分析,推动进行了系统化、整体性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婷  王华 《海外英语》2013,(16):222-223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5.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有着大量关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如象征性梦魇、歇斯底里、内心冲突等,为精神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神秘的潜意识世界,分析玛丽一生中展现出来的两大矛盾,指出其精神崩溃的内在原因,即深植潜意识的女性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情结阻碍了玛丽性别角色的正常形成,并且导致了异常的婚姻关系,进而使之走向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灭亡。  相似文献   

17.
冯玥 《安顺学院学报》2012,(5):29-30,45
邝丽莎的《上海女孩》再次唤醒人们对移民经历的记忆,讲述了两姐妹从上海到洛杉矶在1937至1957年间的生活。小说的情感主题是姐妹关系和母女关系,展现了移民的心路之旅。小说的主题揭示了族裔文化中的矛盾情结:一方面,女主人公为生存接受了美国文化,另一方面她排斥美国文化中某些方面,害怕失去自己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男主人公奥林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爱超过了母子间的爱,而是向男女间的爱发展。很明显,奥林是一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本文章将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奥林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中的典范,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更是总结了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状态。本文着重从俄狄浦斯情结和其悲剧的意义着手,来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