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金三彩狮枕(图1),长40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虎身俯卧,微向右侧弯,枕面略凹,二目圆睁。狮子闭口,只露出两侧獠牙,目光凶狠前视,似随时准备扑向猎物。金绿釉云头如意纹枕(图2),长31厘米,宽20厘米,高7厘米。通体施低温绿釉,底部带有墨书题记,初步辨识为"承安二年(1197年)四月十五日,置到琉璃枕子一个,如有人打了"等。  相似文献   

2.
君弟 《上海集邮》2012,(6):12-13
陶瓷综合装饰是将多种陶瓷装饰技法施于一器,即"釉上釉下(彩绘)相交错、高温低温(釉彩)相辅佐、雕刻绘画相映衬、人工天然相融汇的手法,使各种技法争奇斗艳,交相辉映,从而达到艺术之最佳境地。"明·五彩云龙纹盖罐(T166—3,图1)采用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逗的装饰,使画面格外娇艳、高贵。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少则采用3种装饰技法。在众多大师的努力下,使作品越来越绚丽多姿,美不胜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4)
正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见图1、2),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见图3、4)。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见图5、6)。  相似文献   

4.
刘东 《中国收藏》2020,(1):78-81
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的模印装饰工艺颇具特色,印花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人物故事纹题材较多出现,为当时社会所喜闻乐见。安徽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龙泉窑青釉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纹碗(图1),其高8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8厘米,于上世纪50年代在安徽省治理淮河工程中出土。  相似文献   

5.
楼钢 《收藏》2009,(11):55-56
这是一件广东民间收藏的南宋黑釉描金盏,直口,斜腹,浅固足,口沿部有圈棱。施黑釉,釉层较薄呈酱色,外腹釉层接近盏底,底足无釉,露灰色胎。盏外腹无纹,盏心有描金图案,金彩已脱落,仅残留纹饰痕迹(图1)。  相似文献   

6.
耕生 《收藏》2013,(13):70-71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  相似文献   

7.
正炉钧釉,又称炉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在仿烧钧釉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低温窑变花釉新品种。其烧造工艺与装饰艺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清末及民国时期发展,不断承古开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即以博物馆藏品为例,详细解析如下。雍正时期雍正时期是炉钧釉瓷发展的初创阶段。其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高温窑炉中第一次烧成素坯,然后挂釉,再入800℃低温彩炉中进行第二次焙烧。釉中含有粉剂,釉厚而不透明,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红与窑变蓝等色。清(佚名)《南窑笔记》载:"炉均(钧)一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7,(10)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喜"字罐(见图)。该罐高21.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6.5厘米。罐口收敛,露胎。肩上饰有一圈回纹,罐腹分别有三个"喜"字和缠枝牡丹纹,构成此罐的主题纹饰。瓷罐内外及罐底施透明釉,圈足内外斜削较尖,并有火石红。整个瓷罐釉色  相似文献   

9.
王蔚华 《收藏界》2013,(6):51-54
清代外销彩瓷造型丰富,纹饰艳丽夺目,并带有外来文化特色,给人一种新颖、秀丽感。本文介绍的10件清代外销彩花瓷盘由鲁德集团季先生收藏,造型均为圆形,宽板沿,浅腹,坦底,圈足。胎薄色白,质坚硬,釉面温润,玻璃质感较强,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板沿与内底都有彩花纹饰。1.青花矾红花卉山雀纹瓷盘(图1)口沿描绘褐釉,板沿两道弦纹间饰斜方格纹与四组花叶纹,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宋时期的四川邛窑将胎装饰(刻、划、剔、堆、贴、雕、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瓷器于一身,表现是很突出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刻、划花彩绘大盆。  相似文献   

11.
徐华烽 《收藏》2008,(12):49-49
河南禹州宋元扒村窑址最近出土两件少见标本。一件为盆底残件(图1),直径约40厘米,现藏于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盆底周边画两道粗细相近的弦纹,盆底装饰黑色绞釉,形成自然流动的水纹效果,并画有两只游鸭。绞釉水波纹浑若天成,用笔简练,形神兼备,一派生动景致跃然瓷上。其二为残片(图2),长20厘米,宽15厘米,推测是盆底的一部分,现藏河南禹州民间藏家。标本上部为黑、赭两色绞釉,形成如云蒸霞蔚,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7,(6)
正此方松石款浅绛彩松隼图瓷板挂屏现为陶默斋珍藏。高41厘米、宽27厘米,胎质细润,波浪釉较明显。画面左上署款:"辛卯(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仲夏月客于珠山守素轩,松石。"下有"印"字白文印,右下钤"程印"白文印。从落款可知松隼图瓷板绘于辛卯仲夏月,即1891年5月,属程松石浅绛彩瓷板画花鸟画中的佳作。画中一苍隼凛然兀立于  相似文献   

13.
耕生 《收藏》2013,(7):70-71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20,(7)
正长沙窑的产品以釉下彩和诗文绘画装饰为世人所叹服,其中釉下绘画内容丰富,纹饰简洁,绘画题材涉及人物、动物、植物等等,根据现已公布的资料可知,人物图并不多见,而以婴戏纹装饰最为著名。陶瓷上的婴戏纹装饰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专家考证,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莲花童子纹壶(图117)是目前最早有实物可证明的陶瓷上的婴戏纹饰。孩童稚嫩幼小的身材,光滑剔透的皮肤,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在长沙老城区基建工地渣土中捡拾到4件琉璃瓦残件,其中两件为圆形瓦当,两件为扇形滴水。圆形瓦当直径约17厘米,厚1.5厘米,模印五爪立龙(图1、2),扇形滴水最长处为16厘米,最宽处为10厘米,模印五爪龙赶珠纹(图3)。胎色为土黄色,胎质粗松,但烧结较好,表面施绿色琉璃釉,釉薄开细小片,局部泛银白色铅光。4件残片上龙纹清晰、立体感强,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披鱼鳞纹,五爪分开呈风轮状,身躯矫健,怒发冲冠。凶猛威武,尽显权威。  相似文献   

16.
冯健郁 《收藏界》2015,(2):54-61
青花釉里红鲤鱼纹盘,旧时百姓常用的一种“砂底”(盘底露胎无釉)盘,民间俗称“鱼盘”。盘面肥美而鲜红的鲤鱼,让人联想到“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鱼)”的吉祥寓意,历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在江苏的苏中地区,尤其是我们南通,或许是南通人的祖辈们特别钟爱这种鱼盘的缘故,其存世量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上世纪九十年  相似文献   

17.
李铁锤 《收藏》2015,(1):57-61
说到四川釉陶,汉代四川就有低温绿釉或黄釉的陶马、摇钱树座、匜、炉、壶等,尤其东汉时出现了带有低温绿釉彩绘的黄釉陶壶。,四川邛窑烧造出许多精美的较高温度釉彩及唐三彩,多为实用器。到了宋代,四川各地窑口(包括砖瓦窑)纷纷烧制宋三彩釉陶,多为冥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四川宋代三彩釉陶。  相似文献   

18.
藏品鉴赏     
《收藏》2009,(7):153-153
金磁州窑腰圆白地黑花童子蹴鞠纹枕;北宋耀州窑青釉瓜棱腹执壶;唐代绿釉八方贴塑杯;北齐凤首龙柄壶;元 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清光绪青花十八诸侯图葫芦小瓶  相似文献   

19.
何闽生 《收藏界》2013,(6):46-47
十年前,我在本地古玩市场上淘得一件清代青花瓷罐。2011年7月11日,"CCTV《寻宝》专家走进连云港"鉴宝活动在连云港市博物馆举行。该罐经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邱小君先生鉴定为真品。此罐(见图)高23.5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9厘米。口沿部绘有14个乳钉纹,罐内腹壁上因柴窑烧制而自然形成的5个鸡爪纹,罐底圈足无釉处露出火石红,  相似文献   

20.
张全民  王久刚  王磊 《收藏》2008,(5):62-67
●西汉原始青瓷水波纹双耳壶 与上述青瓷瓿同出。口径14.1厘米,高33.9厘米(图2)。喇叭口,长颈,圆鼓腹,内圈足。肩部对称粘附双竖耳,耳上方堆贴云纹,下附圆环。口上缘和颈下篦划水波纹,肩腹部粘贴有3道细扁泥条纹带,其上分别划两条凹弦纹。器身旋出多重瓦棱纹。青绿釉,喇叭口内施釉,内腹无釉,外施釉从颈下开始至腹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