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立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段性、多维性,指出它具有否定性(虚假意识)和肯定性(局部的真实表现)两重视角。马克思认为阶级社会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出某种超阶级的理论;对于文学而言,只要是在一个阶级社会还未终结的环境中,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认定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这使得审美意识形态具有了加洛蒂所说的"无边"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性与列宁意识形态论的阶级斗争性,将审美意识形态解释为反映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却又未能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系统理论,这就造成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在具体表述上时常出现理路混乱,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与理论价值。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放弃的命题,不可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4.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方面表现出与英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政治的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文本意识形态论,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在9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和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存在着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定义.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并有审美功能.其基本立场是站在审美话语的精神内涵上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明显存在宽泛化的倾向,应该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他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又在意识形态理论上有所创新,强调了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并明确指出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探讨了意识形态的非自觉性特征和它在艺术中的突出表现,并对历史科学中发挥影响的那种意识形态也引起了注意  相似文献   

7.
8.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意识形态是带有阶级自觉的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与关于意识形态的上述规定并不符合。因此,文艺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审美和艺术的功利性、审美形式理论、新感性、艺术自律等观点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前景 ,规范和引导了现代美学思潮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的命题、“虚明照鉴,神之明也”的命题、对“郑卫之音”的论述以及论《诗》的作用等,已涉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审美心胸、审美感受等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美的关系结构中寻找美之本体的努力与冲动,使美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与伦理责任。美学权威正把审美信心从审美主体那里夺走。于是,在美学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重申的、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体验在当代美学理想中又一次登场。  相似文献   

17.
无思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美,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无思的审美以其潜在愉悦性和抽象形式性消解着现代意识异化和现实重压.  相似文献   

18.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