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本文讨论了关系的讯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以及人际传播中的"约哈瑞窗口"。作者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这种永恒的矛盾动态中。  相似文献   

3.
马持节 《新闻界》2007,(6):153-154
本文从受众的注意和理解两方面的心理机制出发,探讨受众面对电视广告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电视广告互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分析电视广告传播端(包括电视广告客户、电视广告策划、制作及其承接电视广告播出的机构)应该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增强电视广告在传播中的互动意识,以求的受众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接受,从而实现电视广告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技术进步、传播创新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的变化,传播环境正在加速改变,网络、手机、焦点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加之"新令"条件下媒体广告时间和广告环境的严格监管,电视广告时间管理限制和电视广告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大家对电视媒体的价值有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受众的注意和理解两方面的心理机制出发,探讨受众面对电视广告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电视广告互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分析电视广告传播端(包括电视广告客户、电视广告策划、制作及其承接电视广告播出的机构)应该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增强电视广告在传播中的互动意识,以求的受众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接受,从而实现电视广告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人际传播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互联网络时代"长尾理论"的阐释,提出网络购物发展的利基点在于:利用数字化网络能够无限延伸的渠道,结合人际交流一对一的个性化传播优势,引导象征性符号消费,开拓建立在网络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长尾"市场。  相似文献   

8.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接触频度、认知熟悉度、对公交广告的态度及行为为主对公交广告传播效果的进行分析,提出了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与相关、偏相关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假设,并揭示了各变量对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的实证结果也是RAY提出的传播效果模式的再次运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人际传播研究历来被人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之间的人际交流本身,而并不太深究人际交流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而后者才真正有助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建构。笔者以"叫魂事件"与"非典事件"两个流言研究的案例试图说明,一切人际传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因素,应当深入剖析。西方学者在人际传播研究中所走的个体主义弯路对该学科领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在人际传播本土化研究的进程中,中国学者应避免个体主义的倾向,要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框架分析与对结构性因素的追问,取得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正>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对各种歧视女性的现象和心理存在着"无意识、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贤妻良母"论、"唯审美对象"论充的泛滥,导致男权本位思想或直接或间接的在电视广告中显现出来。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小见大的认识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对女性形象塑造和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思想最为合适的注脚之一,"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结构与人际传播的基本秩序和原则,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传播的范围、理念、规范及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勾连起儒家"大传统"与日常"小传统"。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总是深深地"嵌入"差序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13.
"受众本位"思想是一种强调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本体地位的广告创作理念。电视广告制作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始终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广告创作方向,巧妙运用创作手段和技巧,为创作出优秀的电视广告作品,推动电视广告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5.
电视广告传播效果是指电视受众在看到电视广告内容后,在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方面留下的基本印象,以及由此对电视受众后期购买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电视广告传播效果评判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和熵值法构建的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综合评判模型是可行的,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视广告传播中心理噪音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传播中出现的心理噪音,严重影响着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如何控制、削弱乃至消除心理噪音,是电视广告投放和经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电视广告传播中心理噪音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呢?  相似文献   

17.
"差序格局"揭示了传统乡村传播的关系框架以及其运作的基本逻辑。但处在社会转型中的湘中农村,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的乡村传播新结构中,大众传播名存而实不至,农民所获仅是影像虚拟;人际传播仍然是建构社会关系、传播本土文化的基本方式,但从对当地农民主要的社会活动中调查发现,新形势下的人际交流内容更消极,且在原"差序格局"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工具性动机,由此充分暴露出中西部农村的文化沙漠现象。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