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基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志、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选定的原则和标准。课程基准是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中介,它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的,又原则性地指导教学内容,制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改革课程不研究课程设置标准,那只能是量的改革,或者说是“加加减减性”的改革,改革课程基准的课程改革,才是质的改革,“结构性”的地改革。一、战后日本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科的诞生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指导日本进行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取消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色彩的修身、地理、历史三科,代之以社会科。  相似文献   

3.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奥田真义就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发表了述评。 文章说:为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日本在中小学开设了道德教育课。道德教育课的开设有两个主要的理由:一是保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全体教育活动之中去,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使道德教育能够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二是进一步明确规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把道德教育课作为教育课程中的一个领域。 小学道德课的教师原则上由班主任担任,因为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对学生最了  相似文献   

4.
日本重视道德教育,1至9年级每周都有1节道德课。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包括76个主题。自我锤炼1.尽其所能,自力更生(小学3、4年级);2.兢兢业  相似文献   

5.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中小学道德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一贯方针。1989年2月修改的教学大纲更是把道德教育置于显的地位。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日本重视道德教育,1至9年级每周都有1节道德课。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即“自我锤炼”、“待人接物”、“自然观和价值观”、“社会性和团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道德”和“道德教育”这一词汇,已被玷污得不成样子了。特别是在今天日本政府的上层和财界的贪脏枉法被明显地揭露出来,出现了“大罪恶”这类宣传用语的时代还存在这种情况:“道德”和“道德教育”,作为国家、政府的政策,强调得越厉害,在国民大众来看,就越是作为使人败兴的东西来对待。另方面,在这种状况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社会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各国教育普遍关注国民素质的培养。加强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重视中小学道德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一贯方针,日本中小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其独到之处,特别强调通过文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性道德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的道德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经历了四个转换点:修身课的中止、道德时间的设置、《心灵笔记》的发布、道德教育的课程化。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服务国家、解决问题、多方协作。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着"成功论"和"失败论"的两极对立评价,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对完善和推进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以及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与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国民下一代素质的需要,形成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特色。 一、突出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六十年代起,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逐步确立了工业大国、科技大国、金融大国及债权大国的国际地位。与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相比,道德教育却显得相对滞后,如,青少年精神空虚、拜金主义与利已主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进行的.在课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了解、研究日本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情况,对改进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德育工作育一定的借鉴意义. 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教育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目标是,“通过理想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个性得到发展,同时,提高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培养齐心协力地建设更美好生活的自主的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后德育教育是以对战前教育的批判和反省为出发点的。文部省在战败后首先致力于肃清军国主义思想,删除教科书中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的内容。探寻新型道德思想和教学法。 1.“公民课”的构想 战败后,文部省设置了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并着手编写新的“公民课”教材:《公民教师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道德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方法是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方法的角度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从全面主义原则到特设道德体制(一)修多身科的停止与公民科设想众所周知,自1945年8月宣告无条件投降至1952年4月1日“旧金山和约”正式生效止,日本处于美国占领军的占领统治之下。1945年12月31日根据占领军当局的指令,战前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学科修身科的教学被命令停止。为开展道德教育,早在占领军总部发出停止修身科学指令之前,日本文部省就开始了新的道德教育构想——公民科设想。1945年11月文部省设立了公…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主要包括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两方面。道德教育作为政治工具的主要表现,是强化国家主义和天皇制的内容及强化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等;道德教育作为经济工具的主要表现,是既注重培养为整体而忘我献身的精神,又注重培养为个人的“立身出世”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建新日本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教育内容与要求体现在中学和小学的教育指导要领中。日本中、小学教育指导要领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具有权威性的教育法令,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遵循的法规。这里我们仅从日本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指导要领中...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随着战后日本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展并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民主化改革时期,道德教育在理念上追求民主化,在方法上建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在方法上实行以特设道德课为核心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在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之后,道德教育在坚持继续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不得不更加关注人性的发展,以谋求二者的协调统一,在方法上,一方面构筑校内明确分工、有机联系和密切配合的道德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地域化的道德教育政策,谋求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及其特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及其特色石勰平,张倩苇一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战后一系列...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一、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集中财力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从1907年实现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到1947年颁布中小学“六·三学制先后经过了40年,此间虽曾几次提出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终因战争等原因未能实现。战后,随着新学制的诞生义务教育的年限被延至九年,这样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是与欧美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期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为日本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普及义务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经济问题。但日本却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