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采集湖泊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围垦成农田后的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地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35~25.63g/kg;而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则为6.77~23.42g/kg。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围垦到30-40年后,有机碳的损失趋于稳定,年均损失在1.04-1.06%之间。开垦为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为稻田,一年两季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高于一年一季稻。  相似文献   

3.
主要分析余江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土壤样品培养100天后,总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是CO累计释放量,大致在130-1350mg/kg.不同土壤类别和同一土壤不同发生层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但总的趋势都一样,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前7天的分解量占到100天分解总量的21%-36%,耕作层>中下层.不同土壤类型下分解速率为:水稻土>红壤>潮土,不同含水量的水稻土的分解速率为潴育型黄泥田>潜育性黄泥田>淹育型黄泥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疆典型山区草地——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和山地草原的野外实地监测,在草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研究结果比较基础上,讨论了围栏对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围栏后草地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温度明显减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氮的恢复,但出于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相对较慢,大部分又积存在土壤表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围封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以杏鲍菇的菌落直径作为指标,采用平板固体培养法,研究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麦芽糖,其次是蔗糖、果糖、葡萄糖、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其次是牛肉膏、蛋白胨、硝酸铵、硫酸铵,其中,有机氮源明显优于无机氮源.  相似文献   

6.
溶解碳随森林溪流水体流动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溪流水体溶解碳输出的潜在能力,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溪流径流量最大的降雨季节,在集水区4.31 km2的范围内,调查所有15条溪流水体中溶解碳的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单位集水区面积溶解碳的最大年输出速率为12.99×103 kg·km-2。高山森林溪流水体中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集水区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3.56×10-2、2.12×10-2和1.43×10-2 g·m-2·d-1;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溪流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2.01×103、1.20×103和0.81×103 kg·m-2·d-1。长度大于30 m的溪流,全碳和无机碳的浓度表现为源头>入河口,而有机碳的浓度则相反;长度小于30 m的溪流,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浓度均表现为入河口>源头。这些结果表明,降雨季节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水体流动导致大量溶解碳的流失。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山森林陆地系统与水体间的生态联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土壤含氮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为了定量化亚热带红壤区杂交构树光合作用和光响应与土壤氮添加量的关系,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等设备,测定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试验站土壤氮添加量梯度条件下的杂交构树光合过程,并利用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杂交构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24.2和1 147.6 μmol·m-2·s-1,有较强的光环境适应能力,在800~1 200 μmol·m-2·s-1的光照强度下,杂交构树均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添加含氮46%的尿素22.5 kg/ha,可促使杂交构树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12.8%,净光合速率提升66.8%;土壤氮素添加能明显改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但对光化学猝灭参数和非光化学猝灭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4+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9.
影响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因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有别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殊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也是CO2、CH4、和N2O的源和汇。湿地土壤中的碳储量最丰富、碳密度最高,其中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对于土壤的固碳作用程度差异明显,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关系也相当密切。文章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碳固定的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柴河流域五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柴河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质肥力为Ⅲ级,并呈现由表层到底层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其相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1月的显著高于7月;7月表层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设施农业〉落荒地〉林地〉坡台地〉传统农业,浓度范围为13.40~18.15 g/kg;11月表层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落荒地〉设施农业〉林地〉传统农业〉坡台地,浓度范围为14.61~20.92 g/kg.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三县区果园土壤氮、钙营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地果实缺钙造成的果实苦痘病、水心病、贮藏溃败等生理病害,调查了天水市三县区苹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天水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1%左右,属于贫瘠土壤,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中有累积现象,与山东棕壤相比,天水地区的交换性钙略低,而总钙量比其高46.9%,可能果农在土壤管理方面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使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合理施肥,加强土壤管理对促进天水地区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中碳的可利用性对土壤中微生物呼吸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表土和根层土中的可利用性碳显著限制微生物呼吸作用.在所有的培养土壤中,起始时微生物呼吸速率较高,随之急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变化所致.土壤中有机质低于 1 0 %时,可以明显影响碳的可利用指数 ;大于 1 0 %以后就几乎没有影响了.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的可利用指数也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量实测的土壤碳密度资料并结合生产力模型,得到一组直接利用气候资料来计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碳密度的公式,并同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最近基于观测资料而得出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利用此模型还对全球潜在的土壤碳密度分布做了模拟,计算出全球土壤碳库为1152Pg.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土壤碳密度随降水 (或湿度 )状况而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某城市水源水、自来水及经不同组合工艺净化水Ames试验结果与主要有机污染指标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诱发回变指数MA(TA98)主要与总有机碳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几种常见有机微污染物与MA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认识饮用水致突变性,改进饮水深度处理工艺,提高饮水水质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基本操作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对安徽沿江淡水湿地(龙感湖、大官湖、泊湖、青通河、升金湖)和周边农田的土壤剖面中土壤活性炭(DOC1)、缓效性碳(DOC2)、稳定性碳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皖江流域湿地表层土壤DOC1、DOC2和稳定性碳含量介于0.96-8.49g·kg-1、0.62-6.14 g·kg-1、2.86-15.56 g·kg-1;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稳定性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出现了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UV/H2O2 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及TiO2 光电催化非均相氧化技术为例,选择硝基苯、4 硝基苯酚、喹啉和活性艳橙K R等为目标化合物,对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UV/H2O2体系中产生的·OH是硝基苯、4 硝基苯酚和喹啉降解的直接原因,有机物的降解可用准一级动力学进行很好的描述。系统研究了溶液pH值、氧化剂浓度及水体中存在的常见无机阴离子如HCO3- 、NO3- 、Cl-等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探讨了各有机物的降解途径。建立了一种新的三维光电填充床催化反应器,结果表明,三维电极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光催化氧化效率。外加电压和溶液中NaCl对活性艳橙K R和喹啉的氧化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研究了溶液酸度条件、空气流速及氧气对光电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