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吴组缃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中吴组缃并未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文学的"外部关系"影响被错误批评。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学研究者对吴组缃小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吴组缃小说研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四位先生     
吴组缃先生的猪从青木关到歌乐山一带,在我所认识的文友中要算吴组缃先生最为阔绰。他养着一口小花猪。据说,这小动物的身价,值六百元。每次我去访组缃先生,必附带的向小花猪致敬,因为我与组缃先生核计过了:假若他与我共同登广  相似文献   

3.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吴组缃早期小说的悲剧美杜胜韩一吴组缃早期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给人以悲剧性的审美感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他的早期小说,可以说是秉承看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士文学”传统,又受到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深刻影响的产物。当时吴组...  相似文献   

5.
四位先生     
吴组缃先生的猪 从青木关到歌乐山一带,在我所认识的文友中要算吴组缃先生最为阔绰。他养着一口小花猪。据说,这小动物的身价,值六百元。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7.
老舍《七律·端午(二首)》,塑造了吴组缃父子两个个性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老舍与吴组缃之间非同寻常的深情厚谊。这种深情厚谊,70年来,成为文人之间友谊的典范,成为我们今天珍惜美好生活和亲密友情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8.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9.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组缃早期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三十年代的文坛极具个性, 但后来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写作, 其间的缘由值得探究。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话题: 他们这一代是如何从艺术个性的追求中趋归规范化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1.
吴组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社会剖析派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左翼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西柳集》《饭余集》就几乎包括了他小说作品的全部,但就在这十多篇小说中,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五彩缤纷的艺术天地。今天,当我们重新探讨吴组缃小说创作的成功经验时,就会发现,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用忠实严肃的眼光去看人生”①,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吴组缃是一位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清醒的理性判断能力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吴组缃的短篇小说以其探根究由的人物塑造、富于惯性的节奏、微言大义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有限向无限扩张的艺术空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正>曾经读过哲学家尼采的话。他说:"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完成。"他又说:"我们应当有新的荣耀,而新的荣耀,不是所来之处,而是将要前往的那个地方。你们的荣耀不在于‘你们所来之处',而在于‘你们将要前往的地方'!在于你们的意志,以及不断地要求超越自己步伐的期许。这才是你们的新荣耀!"哲学家的意思是:人的伟大、可爱在于  相似文献   

16.
顾宏娟 《早期教育》2000,(10):21-21
愉快的角色游戏已近尾声,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自由讲评".第一个自告奋勇发言的是郭佳伟:"今天我没在‘幼儿园'捣乱,但‘老师'却把我卖给了‘图书馆'."我听了很奇怪,怎会发生这样的事?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在游戏中,扮演老师的孩子把郭佳伟带到"图书馆"对"管理员"说:"这孩子太顽皮了,卖给你们算了.""管理员"答道:"那太好了,正好炖汤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取了我国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先生的一篇文艺论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小说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作者在总结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时说:“其一是: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相似文献   

19.
吴组缃上世纪30年代创作小说《官品的补品》,声名鹊起。40年代开始,先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50年代初浸淫于古典文学,特别是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并担  相似文献   

20.
在"京派"文化氛围中培养起来的吴组缃,具有"京派"文人气质.而一般把他视为"左翼"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精神的浸润下.吴组缃能以冷静、细致、圆润的工笔式刻画法熔融"京派"的才气与"左翼"的风骨与一炉.在更高的视界上把乡土社会中崩溃的伦理道德及其仅为着生存的抗争图式置于普遍性的探索范畴中.我们应视其为一位具有双重风格的独立作家.他的"左翼"倾向仅是政治无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