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字圣叹。“圣叹”即圣人孔子之叹。《论语》中记栽了孔子称赞弟子曾点的志向,金若采改字“圣叹”,就是把自己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相提并论,坚信自己若早生2000年,也一定会得到孔圣人的赞叹,可见他恃才傲物的狂放个性。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杀于南京三山街。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其人     
明末清初的反动文人金圣叹,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里。原名采,又叫人瑞,号圣叹。“圣叹”两个字是他从《论语》里翻出来的“好货”,也寄寓着那么一种紧步孔老二的黑脚印,使“圣人”赞而叹之的野心。他熟读孔孟的“圣经”,恪守孔孟的邪道,狂热吹捧孔老二的所谓“圣人之德”,他对秦始皇的焚书怀恨非浅,大骂“始皇之罪万世不得而原也”。他醉心科举,梦想一举而腾达,但却屡试不第。金圣叹的崇拜者们,硬要说他“视青紫如儿戏”,“以诸生为游戏具”等等,纯属胡诌。有一次考试,金圣叹以为又不免“以六等被黜”的命运。不料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反动封建文人。大约在一六○八年前后,生在吴县(今苏州)。本姓张,名采,后改姓金,名喟,一名人瑞,字圣叹。早年中过秀才。他醉心追求功名利禄,却始终没爬上去,做了一辈子怀才不遇、玩世不恭的帮闲。在文学方面,他批点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亡以后,他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 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世居养育巷海红坊(今马医科海红小学原址)。他文才超群,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反对科举,对当时一般文人所热衷的功名仕途不以为然。 金圣叹“少时以诸生为游戏”,每次遇到考试,常常把民间的方言写入诗文中,有一次  相似文献   

5.
书种与奇才     
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大冤狱,名日“哭庙事件”,18位书生横遭死难,内中一人是金圣叹,其人其事传闻天下,颇有争议。金圣叹自称“书种”,出自他的《绝命词》一诗,曰:“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洒脱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要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  相似文献   

7.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8.
清初嵇永仁《与黄俞邰》书云“周计百使君司李南,读《才子书》,慕圣叹为人,遣使赍舟车之费,往迎之,对叹适有唐诗选,未赴也,就业已心许之,越明年,使君梦一人披发跣足,耸身案上,蒙面而泣曰“我圣叹也”,使君晨起,谓客曰:圣叹休也”遣使再至吴门,始知使君梦中之夕,即圣吧绝命之晨”,所涉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之事,近代俞樾已不知其祥,令人更均以荒诞怪异视之,其实“计百”为河南延津周令树之字,时任江西赣州府推官,其雅幕圣叹,可谓神交,两人交往实迹基本可考,由此还可推知,圣叹临终遗诗之三“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当是向其托孤之作,在金圣叹生命后期,清高狂傲,才气英发的周令树乃是其重要友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术界主要看重的是金圣叹通过小说评点所构筑的文学创作理论,而实了上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和一,金圣叹采和随文批评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批评对象独到而8深刻的理解,这对读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活动起来了一种导向的作用;第二,金圣叹对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受条件和接受能力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第三,金叹还依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原作品进行了删节和改动,从而使他自己成为《水浒传》和《西厢记》新文本的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使他的接受批评实践由文学接受领域延伸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小说评点中,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是一部用力甚勤、价值较高的著作。毛宗岗对始刊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的《三国演义》旧本作了全面的删改、整理和润色,并加以评点,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此举完成于1644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清康熙时,茂陵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此可见毛宗岗评改本问世后  相似文献   

11.
正李贽是明中期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享年七十六岁。一、在思想界,他是以非孔反儒而著称他敢于蔑视和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公开指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李贽认为,做人不必效法孔子,如果一定要效法孔子,那孔子以前的人就不成为人了,每一个人应有他自己的作用,不必依傍孔子。自己是一个活人,却偏偏专学孔子,那就是东施效颦。"然则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相似文献   

12.
一、释名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古称为嗟叹辞叹息辞等。《马氏文通》称“叹字”;严复《英文汉诂》称“叱叹字”。此外大同小异的名称尚多。“叹”在《说文》里有“歎,嘆”之分:“叹,吞叹也,从口叹声省。一曰太息也。”段玉裁注云:“歏近于喜,叹近于哀。故叹训吞叹,吞其叹而不能发。”又“一曰太息。”段注云:“此别一义。”但王筠则曰:“言吞  相似文献   

1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14.
相传老子是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这在司马迁《史记》中已不能肯定。司马迁举出三人:一是相传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索隐本]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他比孔子年长;一是“老莱子,亦楚人也”,与孔子同时;一是“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老聃。他见闻广博,相传为“博大真人”,过着隐居生活,《史记》说“老子,隐君子  相似文献   

15.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单独点出冉有之名进行猛烈批责,对与之同来的子路则无—“明”字指斥。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一次对话中,听到冉有半遮半掩地说出季氏将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顿时大怒:“求!”似乎冉有还有话没说完,就被孔子的“求”所打断.孔子一向反对武力,也将这一政治理想托付给门生.可是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孔子的教诲,反而主张使用武力.因此,“求!”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的责怪.这里朗读“求”应该直呼而出,短促有力.  相似文献   

18.
疲惫的庭院     
可以说 ,每一个中国读书人都是唱着“辛苦遭逢起一经”的情歌读书入世的。孟浩然想要做官 ,说自己是“端居耻圣明”。孔子之所以在星光灿烂的先秦诸子中成为皎皎之孤月 ,最重要的就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兼顾了士人和朝廷二者的利益。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 ,这一称号金、元、明、清代代沿袭。在中国无数的改朝换代中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地位却极少动摇 ,每一个想要治国安邦的皇帝都需要他的帮助。衍圣公的似海侯门 ,叫做“孔府” ,位于山东曲阜。今年暑假 ,我们文学院社会实践小组来到这里瞻…  相似文献   

19.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百家,风起云涌,斗智争奇。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五光十色地照亮了我国的文化史册。素以犀利、雄辩著称的《孟子》散文,就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孟子(约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国中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也曾带领着学生周游列国。终因政见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反对杨朱“为我”和墨翟“兼爱”,而“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宣扬仁义,提倡仁政。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学,但比孔子更多地看到了人民的作用,从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进步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