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月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给我寄来几本《微文集》样书。这是我近几年在办报中有感而发的短文选辑。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邵华泽同志为小册子写了序言。用他的话来说,这本集子有三个特点:一、短,大多数是几百字,流行的说法是“豆腐干”文章;二、贴近生活,问题是生活中来的,语言是群众容易懂的;三、作者有毅力,勤于用脑,勤于动笔。……我很感谢华泽同志的多方鼓励。“笨鸟”不勤操练,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周恩来同志亲切的关怀指导下,形成了优良的报风。勤业、勤学、勤交友,就是其中的一种。“三勤”的核心是勤业。报社的工作人员勤于采访,勤于编辑,勤于写作,勤于本岗位的业务,是办好报纸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早已为当年老一代新华报人的业绩所证实。南京解放后,《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由原在重庆《新华日报》担任领导职务的石西民同志任社  相似文献   

3.
贵在勤奋     
当通讯员离不开一个勤字。通讯员要勤于用耳多闻,勤于用眼多观,勤于用嘴多问,勤于用心多思,勤于用笔多写。懒惰永远写不出好新闻。去年5月17日,我同本所的一位同志一起去大康乡松花岭村一组种茶专业户杜兴发家,了解有关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情况。途经大康信用社时,在那里处理了一点工作,耽误了时间。同去的同志问我:“杜兴发住在茶山,离这里还有五公里远,没有车,只能步行。时间不早了,你看还去不去?去了,就赶不上乘车回武都,只能走山道小路回去,可能有二十公里远”。我想:如果我们不去,就可从信用社所在地乘当天下午唯一的一趟公共汽车回武都,也没有人会对  相似文献   

4.
邢贲思同志是颇有建树的理论工作者,也是国内颇有造诣的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恩主义哲学的研究与传播方面的专门家。在几十年的哲学研究及理论工作生涯中,邢贲思同志以流畅易懂、明白如话的通俗语言,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大众中的普及作了不懈的努力。几十年来,邢贲思同志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笔耕。其著作、文章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陕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的《邢责思文集》就是邢…  相似文献   

5.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前年开始学写稿的,开始,写的不少,寄出去都“泥牛入海”,叫我丧气。宣传科的同志看我有写稿的热情,就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从此,我如鱼得水,下班后就读上几页,印象最深的是“通讯员园地”、“业务随笔”几个栏目,加上宣传科科长薛  相似文献   

7.
这是边春光同志6月25日写给一位同志的信。信中谈到他对出书的几点感想。征得作者同意,作为“大家谈”发表,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出书路子。标题是本刊加的这几天我在清理我保存下来的青年版的图书,有几种书我仍然要保存它,这几类书是:  相似文献   

8.
阅读了宋炯明同志《遗憾中求完美》(以下简称《美》文(见《视听纵横》2000年第5期))一文后,感受颇深,一名年轻记者能勤于实践,探索现场报道的最佳表现手法.实属难能可贵。但我对其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关于如何做“现场头”的观点不敢苟同。现与宋同志探讨。  相似文献   

9.
《档案管理》2006,(5):6-7
这次陪同全国同志来档案局调研,我和全国同志有同感,档案局的工作是很出色的。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一是看望大家,二是了解情况,三是支持档案局的工作。档案局的班子调整以来,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我感觉档案局的工作很有起色,在历届班子创造的好的工作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国振同志从九个方面汇报了档案局的工作,如通过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河南省“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第一次纳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去,这是长远大计,对保证档案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再如在全系统开展新时期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有人說:記者不記,不配作記者。他所謂的“記”,是指写消息、通訊、特写、评论、等等。我也說:記者不記,不配作記者。我所謂的“记”,是另一种意义,指記者在采访中要勤于动笔,把宝貴的材料,观察的心得,出色的题材,人物的谈話,有特性有意义的細节,群众的詞汇,乃至对景物的观察,都不偷懒地記在自己的笔記本中。记了又記,記的越詳细越好。如果不是这样,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配作記者的。因为沒有一个不做記录的記者能写出东西来的。我初作記者,是勤于“記”的,常常不是一本而是几本笔記本带在身边。过了几年,觉得自己对业务熟一点了,自己的記忆力似乎也不算坏,于是就懒下来。笔記本上再也看不見什么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材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12.
我在湖南中等农业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十二年,对学校图书馆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从我读书到工作的几十年,我感到图书馆确是传播文化科技的重要阵地,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个“精神粮库”更为重要,同时我觉得学校图书馆也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办好学校几个主要条件是师资队伍、图仪设备(包括教材)、教学基地等,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有个好的图书馆”。毛泽东同志也强调  相似文献   

13.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15.
我60年代初对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产生了兴趣,当时买了三本这方面的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一本是《毛主席诗词手书选集》,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试解》。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调动不少单位,也丢失了不少书,但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有空余之时就翻翻看看,有时也仿照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练上几笔。最初练的是“毛泽东”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连接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学仿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这是我近几年经常练,练得最多的几个字。有时毛主席诗词手书也临习写一写。特别是毛主席诗词…  相似文献   

16.
《新华日报》高级编辑高羽曾专程从南京赶到扬州,想会会在邗江县文教局工作的丁凤书同志,因为老丁每隔两三天就给报纸撰稿,每隔七八天就有文章发表,思想活跃,见地颇多,有股闯劲。编辑与作者见面了,高羽感叹道:“我原以为作者是个青年人,没料到已经两鬓斑白了。象这样勤于评论写作的老同志真不多见哩!”是的,丁凤书今年已五十有三了。他六十年代初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以后他一直在邗江县  相似文献   

17.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18.
谈起“领导重视”,我认为贵在相互理解。这种理解首先对档案人员有三:一是理解领导同志由于分管多项工作,精力有限,对档案工作只能“弹钢琴”点到而已,不能认为领导同志没有全力以赴就是不重视。二是理解档案工作不是处于一线的主要工作,不能认为领导同志没有象抓一线工作那样抓档案工作就是不重视。三是理解领导同志处于各部门包围中,常言:“会哭的孩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20.
姜椿芳同志逝世了,我沉思往事。椿芳同志是我敬爱的师长.这里有崇仰和私淑.也有身蒙其教。我在人生历程上的几个段落,都为他的教泽所被。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办了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我作为年青的旧报人参加这所革命学校学习。院长是名记者恽逸群同志,他聘请了新闻界知名人士范长江、夏衍、冯定、王芸生等同志到校讲课。教师名单中就有椿芳同志。那时他是时代出版社社长、《时代》周刊主编,他讲“联共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