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作家杨小云写的《生命的价值》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哲理散文,文章虽然是为了阐明道理,揭示人生的真谛,但却不失生动和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究其原因,关键是作家采用了因事明理,寓理于事,层层设疑,卒章揭旨的写法,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多方面的教益。  相似文献   

2.
《种子》是义务教育课本小语第七册一篇新入选的阅读课文,写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采集树种的任务,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热情赞扬了忠于使命的负责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文章篇幅简短,文字浅显,但中心含蓄,内蕴较深。适宜采用“设疑导读法”,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把握全文,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重点突破的阅读方法,提高自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层层设疑诱发情感——谈《丰碑》重点段的教学于建宏《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新选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严寒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在供应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严寒活...  相似文献   

4.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建构主义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文章的篇章结构人手,可以从作者人手,也可以从文章的创作思想方面人手。任何一个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颂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等等,而这些创作主旨大多蕴含在文章的深层,需要教师设计出巧妙的阅读问题对学生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将军族》是陈映真的成名作,这篇作品发表时在当时台湾文坛激起了强烈的震动,被誉为“感人至深的佳作”。笔者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主要抓住了小说的题目“将军族”对文章进行层层设疑,深入探讨。这篇课文的题目很特别,作者写的是两个非常卑微的小人物,却以高贵的族类自居,死后又被冠以“将军族”的美誉,而题目又是“将军族”,他们与将军究竟有什么纠葛?一、《将军族》写的是将军吗  相似文献   

5.
〔《登山》主要讲了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走危险的小路上山看日出 ,回来时仍坚持走险路的事。文章条理清晰 ,中心明确。基于课文的特点 ,两例均按照中心突破、层层剖析以辐射全文的思路进行教学 ,但教法上各有特色。教法一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 ;教法二抓住重点词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教法一引导读悟相机点拨□江苏蒋文汇一、找出课文的中心段落。1 阅读课文 ,找一找 ,哪一小节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 学生阅读并找出最后一段。3 (投影片打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相似文献   

6.
<正>"悬念",作为叙事文"尺水兴波"的常用技法之一,已被谈论得很多了。下面,只说悬念法运用中的两个具体问题。一、层层设疑倍增魅力所谓"层层设疑",就是连续设置悬念,使阅读者持续生成急切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多为篇末处)才彻底交"底"。这种手法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把内容置于悬念中;二是发展悬念,即利用"悬"而有"念"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一、议中体会心理变化教学描述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2~18自然段),我们可分三步进行。1.明“路情”。找出描写小路的句子,说说那是条怎样的路?让学生通过对“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理解,感受路的窄和险。2.知“心情”。划出描写巴果茨基走…  相似文献   

8.
9.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2.引出课题:登…  相似文献   

11.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意境画面,它长于说理,巧于论证。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缺乏情趣,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致不高。  相似文献   

13.
设疑·制图——我教《雁荡山》□安徽孔宪锋在教学沈括的科技说明文《雁荡山》时,我一改过去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概括段落中心意思,并理解前后两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设疑与制图相结合的教法,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沿着作者的思路当一回小学者与游客。...  相似文献   

14.
【问题点击】电影"悬念大师"梅里美对"悬念"有个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能在小小说的写作中不断地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效果,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强烈的阅读兴趣。【方法指津】所谓"层层设疑",就是连续设置悬念,不作解答,使阅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多为篇末处)彻底交"底"。这种手法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将读者置于悬念之中;二是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 ,我们很多教者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直还保留着那种教者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唯命是从的陈旧观念。学生如果没有宽松的思维空间 ,将是死水一潭。笔者认为 ,若把学生的位置与教师的位置适当地调换一下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教 ,而学生拥有教师的地位和发言权 ,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受益匪浅。在此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异位”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设疑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是目前大多学生内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设疑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门径。教者必须把“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惑,化有疑为无疑”的观点融于教学过程,循文缘情,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这篇课文紧扣课题设计一系列探索性疑问: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山间”和“又”分别是限制修饰哪个词的?②课题中的“又响”说明马铃声原来怎样?后来怎样?现在呢?课题给人留下什么感觉?③马铃声从何处传来?马铃声的消失和“又响”分别是在什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时机设疑,始终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紧张有序、和谐愉悦中获得了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设疑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本文从<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导入,论述了在课堂开始、内容难点或重点以及课堂结尾三个教学环节中设疑提问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实例.研究实践证明,设疑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取得明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春雨的色彩(散文欣赏)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它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 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绿了……”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  相似文献   

20.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以中心为线索,逐句开展教学,以点带面返顾全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引出中心感知全文教学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概貌。①课文写列宁什么事?②列宁几次走小路?每次走有什么不同?(为分段作铺垫)③列宁对两次走小路有什么感受?(引出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列宁隐居普罗宁——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