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何为联想?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了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过程中,把过去储存在记忆中较熟悉的知识"串联"起来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正>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常见的、美丽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平凡的事物进行描述,化繁难为简单,化普通为神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和理解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一、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单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人  相似文献   

5.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尽相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叫譬喻,他认为:"思想的事物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  相似文献   

7.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一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一篇文章里讲到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文章,要注意分辨。为什么要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往往一种现象引出另一种现象,一个事物引出另一个事物。前一种现象,前一个事物,是引出后一种现象,后一个事物的原因;后一种现象,后一个事物,是前一种现象,前一个事物引出的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用法,总结归纳出饮食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基于"性质相似"原则的隐喻性用法,基于"过程相似"原则的隐喻性用法和味觉的通感式隐喻。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当A事物向B事物发展或甲与乙的联系快要中断的时候,恰巧出现了另一媒介将A和B或甲与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事物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种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有教师和学生对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弄不清楚.尤其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3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就一些具体事例来谈一谈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基本概念 假言命题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命题.假言命题按照其所表达的条件性质的不同.相应地区分为3种.即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反映某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什么是充分条件呢?就是说,如果有p,就必然有q;而没有p是否有q不能确定(即可能有q,也可能没有q).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例如."摩擦"对于"生热"来说.就是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只要"摩擦"就必然生热,而无"摩擦",未必不"生热".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一源域的某些特征影射到另一事物一目的域的认知过程.即:"使用一种事物的术语去谈论另一种事物",借此增加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基于对教学与其他事物相似性的认识和理解,隐喻在教学和教师教育中可以发挥反映教师专业思想,作为教师教学的策略,作为评价、研究和发现的工具,作为教师反思的中介和教学思想转变的"跳板"等十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所操作的课堂是否具有“发展性”,即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的教学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具有创新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个性,并以此来决定教学过程的其它因素。下面便介绍一种应运而生的粘连作文教学。一、什么是粘连作文教学“粘连原则”来自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它揭示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关系,其内涵是指一事物附着另一事物,以致于一事物再生后,另一事物也随即出现。粘连作文教学是依据粘连原则的逆原则——一事物附着另一事物,以致于另一事物再生时,一事物也随即出现而进行的教学。我…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或是由当前事物回忆此事物的过去及有关该事物的其他情况;或是由这件事物回忆想到另一事物。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想像。  相似文献   

17.
比较就是在思想上确定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事物某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完全不同的事物无从比较;只有同类,或具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才有比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莱克夫、约翰逊认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该映射具有放射性和不确定性,语言中的"一词多喻义"现象就是这种映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盐池县三中冯鑫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可以是由感知某一事物而想到与此有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是在回忆某一件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事物。想象是在现实刺激影响下,...  相似文献   

20.
词语联想记忆法,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词语的方法。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