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岛 《世界文化》2006,(7):19-19
81岁高龄的艾提安·曼特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提琴修复师之一。稳定的双手、对弦乐器的热情、敏锐的听觉和诊断问题的能力,让他在这行享誉盛名。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提琴家带着乐器求助曼特罗,或是修复、调音,让提琴起死回生。曼特罗也通过修复过程,保留了这两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逐渐失传的手艺。曼特罗出生于制琴世家,家乡米尔库更被称为“提琴之都”。天赋异禀的他对音色的形成和调整特别敏感,使他有机会和一流的提琴家合作,例如卡尔萨斯、梅纽因及史坦。他的办公室挂满提琴及提琴家的照片,大提琴家罗斯塔·波维奇、马友友,小提琴家史坦…  相似文献   

2.
名琴赠名家     
2003年7月7日晚,美国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TheStradivari Society)在芝加哥举办“中国之夜”音乐会及授琴仪式,向当地公众和各大媒体特别介绍了吕思清、张立国、李传韵和侯宜佳等4位杰出华人提琴演奏家,并将总价值900万美元的3把意大利古小提琴和1把中提琴分别授权他们使用。美国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创始家族成员玛丽·高尔文女士和世界著名的“本恩· 富什提琴行”总裁杰弗瑞·富什先生共同创立的。兼任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主席的杰弗瑞·富什先生对中国“琴有独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向包括马友友在内的一批年…  相似文献   

3.
罗思与布卢姆的恩恩怨怨张玉娟编译克莱尔·布卢姆毫无隐讳地披露了她与菲利普·罗思之间烦恼的罗曼史与婚姻生活菲利普·罗思(PhilipRoth)是一位美国作家。他自幼在犹太人居住区长大。大学时代就曾主编文学杂志。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的...  相似文献   

4.
传奇式英雄拉乌尔·瓦伦贝里的故事李力编译拉乌尔·瓦伦贝里是瑞典商人和外交官,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努力营救匈牙利的犹太人和被囚禁在苏联时失踪而成为一位传奇式人物。摄影师汤姆·韦赖什在布达佩斯光复前的恐怖日子里曾与这位瑞典英雄密切合作过,他怀着崇敬...  相似文献   

5.
萨达特之女访谈录苏丽雅编译卡米利亚·萨达特没有料到,在本·古里安机场着陆时自己会流出眼泪。“但是当我走下飞机,看见‘欢迎到以色列’的牌子时,我忍不住哭了。”“我还记得当年我父亲是怎么来到这个地方,开始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进程的。而现在,我来到同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6.
伊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人奇人。他信仰上帝,但蔑视正统的消规戒律;他支持理性主义,却又接受超自然现象。他的作品描写的几乎全是波兰犹太人的生活及事物,却面向广大的读者。尽管他仅仅满足于以一个“说书人”自  相似文献   

7.
毕加索创立立体派而拉塞尔使色彩鲜明如果摩根·拉塞尔不是从事现代绘画,而是以电影为业的话,那他就有可能取得一项特殊成就,从而获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斯卡奖。他毕竟是两个最早的美国抽象派画家之一,另一位是斯坦顿·麦克唐纳-赖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们在先锋派的巴黎四处游荡。正当毕加索还在构思如何将一把提琴的正面和反面画在同一张画面上时,他们创造出全色谱色彩的调和。在芝加哥特拉博物馆举行的“摩根·拉塞尔作品回顾展”是对一个已被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来,一批又一批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拥来;以色列政府鼓励移民政策,凡能证明自己拥有犹太血统的人,都欢迎到以色列定居。  相似文献   

9.
据《圣经·旧约》记载:古希伯来统一王国的第3代王所罗门在位期间(公元前977~937年),在耶路撒冷修建了一座宏伟的耶和华圣殿(简称圣殿),作为犹太教宗教活动中心。所罗门死后不久,统一王国分裂为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北方的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人灭亡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巴比伦所灭。犹大王国境内的耶路撒冷落于巴比伦人之手,圣殿为大火所焚。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巴比伦,统治了巴勒斯坦地区,波斯统治者对犹太民族实行了较为宽容的政策,允许被虏至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国重建圣殿。公元前516年,在耶路…  相似文献   

10.
珍闻集     
弦乐之城西德与奥地利接壤的城市米尔登瓦尔德经常被人称为“弦乐之城”。一年四季,在邻近山坡上总回荡着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竖琴等悠扬的琴声。以十六世纪著名小提琴家马赛厄斯·克勒策尔(他是一位使其故乡名扬四海的米尔登瓦尔德人)命名  相似文献   

11.
德国图书文化奖是西德著名的文化奖,每年颁奖一次,奖励那些为和平而勇于奋斗、坚强不屈的文化名人。第一位获奖者是作家马克斯·陶。他曾和许多作家一起,受纳粹的迫害而流亡国外,和其他人不同的,马克思·陶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他坚定不移地用挪威语继续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而著述。他的大量著作充满了对人道主义的信仰。1950年马克斯·陶荣获德国书籍业和平奖。1986年度的获奖者,同样是一位勇敢的强者——波兰史学家兼新闻工作者弗拉迪斯拉夫·巴尔托谢夫斯基,他是波兰克拉科夫天主教报刊《普世周刊》的编辑。他的著作《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纪实》是一部畅  相似文献   

12.
谁是犹太人?     
阿瑟 《世界文化》2007,(5):51-52
犹太人最初被称为希伯莱人,以后才被称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这种称呼本身便是化变迁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一部犹太化史,也就是犹太人的名称和内涵演变的历史。犹太化史的开端是伴随着“犹太人的定义”这样一个问题而开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作家奥茨笔下的奇特人物张熙觉编译《菲纳》是生于1939年的以色列小说家阿莫斯·奥茨新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3年10月在美国出版。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作出选择方面有困难的人。奥茨介绍说,“如果你问他是想要咖啡还是要茶,他考虑一会儿,然后回答,‘...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1989年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 终于,我们可以高声颂扬如安娜·阿赫马托娃、奥莉加·贝戈尔茨、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奥西普·曼杰利什塔姆、尼古拉·古米廖夫和弗拉季斯拉夫·霍达谢维奇等诗人了。对他们的正式认可姗姗来迟,人们原期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来。  相似文献   

16.
缪里尔·斯帕克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及评论家。她所特有的深奥微妙的喜剧创作手法可与从简·奥斯汀到艾维·康音顿-伯内特的英国社会风俗小说创作风格相媲美,而其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又和勃朗特姐妹所采用的忧郁浪漫主义颇为相似。斯帕克于1918年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曾就读于詹姆斯吉莱斯皮女子大学预科。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英国情(?)局工作过,但绝大部分时间享受着幽静安谧的文人生活。她于1947至1919年间担任《诗歌评论》杂志的编辑。  相似文献   

17.
在以色列生活的中国人会发现,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家庭观念的民族,这在多元化的以色列化中,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犹太民族从流散走向聚集,来自四面八方并带来各不相同的生活习俗。在以西方犹太人主导的以色列社会,经常可看到欧美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地下实验室里,加布里埃尔·巴凯透过显微镜,凝视着蚀刻在小小的银制文书手卷上的四个希伯来字母——YHWH。他轻轻地道出了上帝的名字:“Yahweb”(有些人念“上帝”这词为Jehovah),这名字还是第一次在三大宗教之圣城的古代文物上发现。加布里埃尔·巴凯,几乎人人都称他为加比,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国文坛两姐妹:缪里尔·斯帕克和艾丽斯·默多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异彩纷呈的英国文坛上,缪里尔·斯帕克和艾丽斯·默多克真可谓有口皆碑,她们出色的成就赢得了整个欧美文学界的一致好评。缪里尔·斯帕克是英国战后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不少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一时间,斯帕克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1918年,斯帕克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父亲是一个犹太人,母亲是个虔诚的长老教派信徒。由于家庭的影响,斯帕克自幼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对此她坦诚地讲:“爱丁堡是我父亲的出生地,对我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方式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  相似文献   

20.
正漫步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古老沧桑的哭墙,宏伟庄严的圣殿遗迹,神秘庄重的宗教仪式,和耳边传来的恭敬虔诚的祈祷者哀怨悠长的颂经声……这一切都在诉说以色列历史的变迁。——引言《圣经》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给犹太人迦南地,意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犹太人视其为民族和精神的核心。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