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志正、许韶立二同志的《汾河何时失去漕运之利》(载《山西师院学报》84年第1期)一文,简短千余字,概述了汾河漕运史及其衰落原因,读后受益良深。然而文章尚有几处值得商榷。第一,该文所引《晋乘(?)略》: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应为汉献帝建安年间),“乌桓数入寇,曹操将击之,凿渠自滹沱入汾,名平虏渠”,本身就是一条以讹传讹的史料。其原始史料则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一年,“三郡乌丸(桓)承天下乱,破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数理化》2006,(10):31-31
·;,:·.·‘··.-:‘·:,-二,;-;三,-:,三::::,‘-..--二:,三,二‘·二;,,杨继胜寥晓慧贾璐宇周林曾明书乞张栖易亚寒王娅薇陈俊雅王柳张少鹏李崇牛文芬汤友金河南内乡县赤眉第二初级中学一(匀班(刘金辉)四JI!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08级1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O8级1班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二中168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o8级8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08级1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08级4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08级8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o8级8班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3.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真正对鸡肋这个词语有所了解是从前看三国杨修故事开始的。这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曹操)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刘)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曹操退兵了,杨修却因为“泄露天机”被杀了。多嘴的杨修死了,但他却使原本名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4.
赤壁,这片壮丽的山河注定要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名噪千古。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此。赤壁何指,说法不一。一说即今湖北武昌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魏山阳人王弼又是玄学的创始人和大师之一,可是,他的里籍众说纷纭。笔者对王弱里籍作了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考察。王弼里籍,根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记载;“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名”。这里没说山阳是郡,是县,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曹操是怎样败走华容道的?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在江北岸乌林的水陆军营被周瑜用火攻烧毁,他是沿什么路线撤退江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吴志·孙权传》、《周瑜传》、《蜀志·先主传》、《诸葛亮传》均无明确记载。只有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这条材料告诉人们,曹操撤退江陵时,曾途经华容道。后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也采用了《山阳公载记》这段文字,从此人们多认为曹操乌林被烧后即取陆路西趋华容,往江陵退却。如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即  相似文献   

7.
同学你知道“赤壁之战”的故事吗?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击败曹操,即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在这次战役初,孙吴统帅周瑜打算用火来烧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自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从未有人认为此诗非曹操一人所作。最近万绳南先生提出新解,认为此诗“是建安元年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人与宾客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并非曹操一人所写。” (《文史哲》1987年第1期)  相似文献   

9.
刘桢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建安文坛上,刘桢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某些问题的探讨,由于受到传统结论的影响和因史料多已佚散的原因而未能深入进行,甚至出现溢美之辞。本文仅就其籍贯、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略陈管见。一曹丕《典论·论文》和《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皆谓刘桢为“东平人”。因此,后世许多著述多将其籍贯视为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东平,东汉时期为东平国,治所无盐,在今东平县二十里处,辖有宁阳、富城、寿张等十县,地域广大。何以证明刘桢就是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呢?恰恰相反,《世说新语》和《后汉书》为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10.
曹操为了创立以他为首的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首先必须解决当耐存在的人散田荒、军民乏食的问题;同时,他不能容忍土地与劳力大量地继续为私家所控制,以致妨碍他自己组织强有力的军队并保证供应军队的粮食。否则,他就不能打败那些同时并起的割据者。《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注引《魏书》说: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超,无终岁之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建安元年)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华佗,一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大约生在汉冲帝(刘炳)永嘉元年(公元145),卒于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是我国自三国之后历代人民传誉不已的神医。晋人陈寿撰《三国志》,将其列为该书卷二十九《魏书·方技传》中的第一位传主,并在综合评赞中说道:“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杜、朱、周、管之术,姑置不论,华佗高超绝世的医诊水平用“玄妙之殊巧,非  相似文献   

12.
清代纪载人名之书《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没氏条:高平(即今宁夏固原)鲜卑有没氏。同时说“魏书”官氏志中“纥豆陵氏”,本没鹿回部大人。因氏,或为没鹿氏,孝文帝改为窦氏。没氏今不复存在,但在历史上却曾有之,就在今宁夏固原地区。没氏称谓,在宋夏时代还存在,《西夏记》载,公元1042年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元昊因天都(今海原县西华山下)与泾原路接,山川平易,劲骑疾驰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日暮可至。故特营宫而居。期间“纳妃没(口移)氏,营天都山居之”。没氏女何地人也?有资料言,今  相似文献   

13.
精彩片断     
材料:画饼充饥出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寓意:《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有言:“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是以“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另,《续传灯录·行瑛禅师》有言:“谈玄说妙,譬如画饼充饥。”又以“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蜀书》对于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南征荆州一役,叙事的角度多有不同。《魏书》部分对战役的具体过程记载简略,却大量采录了荆州士人的拥曹言论,用以表明曹操集团在汉末纷争中的正统优势;而在《蜀书》部分,陈寿对于刘备方面诸多英杰的人格魅力与忠勇品行多有记载,向人们揭示了刘备集团能够终成大业的内在因素。而这种多角度的历史叙事,也能使后人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过往史事。  相似文献   

15.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16.
绵诸道城址考辩雍际春一“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有两次设置:《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魏书·地形志》绵诸县“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愉亭”,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较为混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武陵”,既是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也是一个自然实体概念。从行政区划看,“武陵”的名称起始于汉代所设的武陵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解释“武陵郡”时说:“汉置,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三里。后汉移至临沅,在今湖南常德县西。隋初废,寻复置移今常德县治。唐置朗州,寻仍日武陵郡,后又为朗州。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首我国诗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山水诗,更能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宏伟博大的思想情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20岁举孝廉,汉献帝初,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后迎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最后击败袁术、袁绍等军阀,统一了北方,形成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位至丞相和大将军,封魏王。曹丕称帝,追…  相似文献   

19.
北魏于何年立三长制呢?《魏书·高祖纪》载: (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诏曰:“……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据此,乃是太和九年先行均田制,然后太和十年立  相似文献   

20.
王粲是古今公认的建安时期的一个杰出作家,一生创作“诗、赋、论、议垂60篇”(《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学成就被前人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七哀诗》、《登楼赋》都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名作。特别是20岁前创作的《七哀诗》第一首,前人评价极高。有的说,“王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的赞为“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沈德潜《古诗源》)更有的说它“冠古独步”(方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