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正>清代乾嘉文坛之泰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三年(1738)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曾任江苏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归隐江宁小仓山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对当时影响甚大,舒位《乾隆诗坛点将录》奉之为“及时雨”宋江。他的散文纵横跌宕,自成一格。著有《随园诗话》和《小仓山房集》等书。  相似文献   

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蔗吉士。他中进士时才二十三岁。曾先后任过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以“干练”闻名。年四十即不愿做官,在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林园,名曰“随园”。生活十分奢侈,以吟咏著作为乐。世称“随园先生”。他擅长古文和骈体,尤工于诗。他论诗主张抒写性情,标榜“性灵说”,对当时影响很大,他的散文纵横跌宕,自成一格。四方之士到江宁者,总要拜访随园,每天总有人投诗文求教。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3.
袁枚的散文,摆脱桐城派散文的扣谨,不为圣道伦常说教,重视抒发性情,蕴藉清新,富有特色。《祭妹文》哀惋真切,历来为评论家所推重。全文寓情于事,就事抒情,情景相生,触动心弦。总领全文,先述葬妹的时间、地点,要以文祭奠,而后慨叹生于浙而葬于江宁,离家七百余里,能不哀痛? 接着,推究致死的原因:“汝以一念之贞,遇入仳离,致孤危托落”。据《女弟素文传》叙述,他三妹与如皋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恶劣无赖,高姓请求解约,但因三妹本人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坚持“从一而终”,勉强成婚。高氏子行为放荡,经常对她勒索毒打,甚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一篇感情浓重的祭文,是袁枚吊祭三妹袁机(字素文)的。文章的感情基调悲哀沉痛.袁枚所记的三妹,并非建功立业、声名显赫的人物,而是一个与他朝夕相处,有一定封建文化教养的普通女子。这就决定了这篇祭文所涉及的事实材料都是家庭琐事。能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的记叙,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袁机在“一念之贞”基础上所酿成的生活悲剧,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礼法和道德观念对人的毒  相似文献   

5.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又号随园老人,号简斋,钱塘(今杭州)人。家境艰难,乾隆元年(1736),袁枚二十一岁,离家到广西投靠巡抚幕僚叔父袁鸿。“予弱冠粤行”指的就是这事。由袁鸿引荐,三年间连中举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故云“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乾隆七年(1742)散馆,历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知县共六  相似文献   

6.
《祭妹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不能忘”之事,抒”不可解”之情,每一字每一句都具有一种追魂摄魄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作者满腹珠玑,又“重修饰润色”,文中多有典识,语句亦多雅驯艰深之处,学生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读出作者对儒家“诗教”的不满,读出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精神毒害,还有很大的难度,存在着较多的文字障碍。而教材编写者却忽视了“自读课文”这一要求,注文或失之于粗陋,或失之于推究;或当注  相似文献   

7.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历史论文,本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密切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了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值得人们记取的教训,提出了起义的成败与有无正确领导的密切关系问题.阅读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了解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并从这个历史悲剧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同时,还要了解历史论文的一般特点.为此,阅读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对《祭妹文》的传情艺术进行探讨 ,具体分析其典型细节、悼亡吊魂、写景描境的传情手法 ,感觉《祭妹文》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邓鹏飞 《湖南教育》2002,(18):53-53
在教读《祭妹文》时,我紧扣课文内容,讲清楚相应的人文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到作家所处的时代去理解袁枚、体验袁枚的真实情感。1.“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奇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虽是一段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但这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里所融注的情感却是哀极、痛极、撕心裂肺的。中国古人,有着极深的乡土情结。古人的这种文化心态,给袁机的一生注上了更为悲惨的情感内涵。我们站在袁枚的角度想想,妹妹是如此地聪慧、柔顺、知书识礼,她本该有平安、幸福的一生,但不幸的婚姻剥夺了她的…  相似文献   

10.
《祭妹文》是清代中叶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因婚姻不幸而早逝的妹妹所写的一篇祭文。该文既没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音韵节律,所写的只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家事,点滴感恩。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以至于前人这样评述它:“祭妹”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古文论者更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并提,的确,本文虽然选材角度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1.
《祭妹文》是清代中叶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代表作,这是作者为悼念因婚姻不幸而早逝的妹妹所写的一篇祭文。该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音韵节律,所写的只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家事,点滴感思。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以至于前人这样评述它:“祭妹”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古文论者更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并提,的确,本文虽然选材角度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情真意切,这对当今那些总是抱怨生活平淡,苦于无话可说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13.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1)因果复句。两个分句没用关联词语,只是意合。凡意合的复句归类时灵活性就比较大,如是句看得宽一些也可以说是连贯复句。 (2)在古汉语里,用“汝”用“尔”都带有感情色彩,要么是亲切,要么就是不敬,《柳敬亭传》有“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享尔汝者”,这“尔  相似文献   

14.
15.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16.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韩文)与袁枚的《祭妹文》(以下简称袁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都是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而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扉。下面就两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略作比较。 首先,文章的感情基调相似。两文自始至终贯注着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两文都以痛惜、内疚之情来叙事。事件中饱含着天伦之常理与人情之底蕴。韩文写他与十二郎的情谊和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袁文写与三妹素文情深意淳和三妹命运乖蹇,身葬异处。两篇祭文看似平淡,却饱…  相似文献   

18.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读一代豪韩愈的《祭十二郎》,不由想起清代袁枚的《祭妹》。两创作时间相距近千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为情,多有令人拍案之处。  相似文献   

20.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