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军队准备抵抗。曹刿是鲁国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统率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阻止他说:"现在不能击鼓进兵,时机未到!"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兵的号令。这  相似文献   

2.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齐军擂鼓发起了冲锋,曹刿布置军队顶住了。齐军又擂鼓发动第二次冲锋,鲁军仍坚守阵地毫不理睬。不久,齐军又发动第三次冲锋。就在这时,曹刿果断下令:“击鼓进军!”鲁军奋勇冲杀,齐国军队纷纷溃逃。事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第一次擂鼓时,战士精神振作勇气十足;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再擂鼓时,勇气就消失了。所以要等到敌军疲乏了,而我军士气正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就能取得胜利。成语“一鼓作气”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常用来比喻做事要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口气干到…  相似文献   

3.
一鼓作气     
王斌 《双语学习》2011,(7):18-19
者秋时代,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庄公准备发起进攻。但是将军蕾刿制止了他。曹刿说:“现在还不是进攻的时候,我们要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之后再发起进攻。”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鲁庄公准备出战。曾国有个叫曹刿(qui)的武士,要去给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一个同乡阻止他去,说:“这种大事自有那些达官贵人去管,你何必去参加呢!”又说,“你难道不知道这些达官贵人目光短浅吗?”  相似文献   

5.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8.
郑巧南 《现代语文》2009,(1):121-121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鲁爆发了长勺之战,鲁国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这场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军事家曹刿当然功不可没,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一分为二地去评价鲁庄公。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一文很好地利用了衬托手法来突出中心。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正反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这一要点,理解课文便能事半功倍。在齐国将要侵犯鲁国的时候,曹刿不顾“乡人”劝阻,坚持到宫廷去见鲁庄公,与庄公谋划战前的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公元前684年发生了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借口鲁曾干涉内政,发动了战争;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精巧,剪裁得当,语言精炼的特点。结构精巧。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并与他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主动请求晋见鲁庄公,作者写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语。“肉食者鄙,未能…  相似文献   

11.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和“民”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人”指的是国君左右的近臣;如看过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人都知道,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的魏征做宰相,人们称赞他用人不疑的精神;清代郑板桥的为官之道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民是相对官而言,凡是不做官的都可以称做“民”。 《曹刿论战》一文中,在齐国军队攻打各国,鲁庄公准备迎战的情况下,曹刿拜见了鲁庄公,有这么一段对话: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 ,民弗从也。”其中鲁庄公所说的“必以分人”中的…  相似文献   

14.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15.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一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中曹刿的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是文章的重点,但对处于宾位的鲁庄公却往往据一个“鄙”字概括为平庸国君、昏君。笔者以为,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一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言经典作品之一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事的态度与做法,还是应该肯定的.鲁庄公不"鄙",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