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如蝶     
《人生如蝶》是一篇浸透着作者情致与理想的优美散文。文章以蝶儿为了追求那一瞬间的“完美”与“精彩”而“幻化生命”的壮举,昭示人们:人生如蝶  相似文献   

2.
论赵云形象的范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赵云渐成人们最喜爱的人物。论文不从概念出发,而通过《三国志》之影响、《三国演义》文本解读和《水浒》武松、《说唐》罗成等古典小说延伸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赵云形象,力求做到不拔高、不贬低,并以赵云形象为范型指出“武功暗示”是塑造古典小说完美之将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1年《课标(实验稿)》经历了一次完美的蜕变—__《课标(修改稿)》诞生了!它的出现,再一次撩动人们对教育真谛追求的冲动,再一次指引着人们教育研究、实践、前行的方向。纵观这次修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最大的亮点应属于由先前的“双基”培养目标提升到“四基”的培养目标。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它的内涵却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在数学教学天地上,“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4.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因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出现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喝酒——不怕脸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不都是那些“替古人担忧”的《三国》迷创编的吗?前人能编,我的学生(正在读《三国》)就不能编吗?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人性美、风俗人情美融注于自然美中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叉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科学论文的数据太完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除非虚构。”但竟然就有“数据完美的论文得以发表了,而且是在《自然》、《科学》等权威学术期刊上,结果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风波。人们不禁开始疑惑了,是论文评审人员和编辑的态度不够认真,还是关于科学论文的评审机制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经》“二《南》”(指《周南》《召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而十五国风在正式礼仪场合演奏过的乐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周南》《召南》中的数篇.且被称之为“正歌”.孔子对“二《南》”亦给予极高的评价.此皆昭示着二《南》在十五国风中有着某种特殊地位.此外,今本《诗经》其它十三国风皆冠以地域名称后附“风”字,而二《南》究竟产于何地,则始终困扰着人们,且直称《周南》《召南》,不附“风”字,也令人们猜测二《南》是否独立于国风之外.总之,十五国风中关于“二《南》”的名义诠释争议最多,久讼不决,未见定谳.今试综述前贤之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堪称文学奇葩的《荷花淀》(下称《荷》) ,其艺术特色鲜明突出。有人如此评价它 :能“用简洁朴素的对话 ,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教参》) ;“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 ,“写实与抒情的完美结合”(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 ;“用极富情趣的生活故事 ,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崭新面貌 ,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这些评价都是正确的 ,且具有代表性。但在对《荷》的评价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那就是 :人们比较注重对其诗情…  相似文献   

9.
宋慧乔     
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之后,宋慧乔这次以“冬日女子”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那年冬天,风在吹》现在也已完结,不过宋慧乔完美的演技还是在观众脑海中,久久没有散去……  相似文献   

10.
“完美”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完备美好,不缺少什么”。追求的是做细,做精,做到极致。所谓“完美教室”是相对于教室的不完美而提出来的。什么样的教室才是完美的?每个教者的定义或许都不同,也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认为完美教室里流淌的是没有各种异于或无助于教育的设施,没有闲置的图书及各种教学设备:没有对体罚和精神惩罚的恐惧,没有对分数、名次的恐惧,没有对沉重负担的恐惧,没有孤独,没有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11.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宇宙生命之谜》  相似文献   

12.
“模糊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如:“离离原上草”(《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题目),“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艰苦的岁月》)等等。(其中带点的字是模糊现象的典型词语)这里无论其作者的写作技巧多么高超、表现手法多么完美,但是,说白了,也还是“模糊”。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数学教学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们已习惯地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数字、图形等等,非常严格,具体清楚,似乎不存在“模糊现象”,而事实上,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有,而且也比较常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几百年来,苏轼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培养着人们的意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苏轼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作品中的人。可以说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是苏词的风骨,而艺术美则是苏词完美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苏词特有的风格,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苏词的人格美  人格美之一:独立不倚  “独立不倚”是苏轼人格美的核心。苏轼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人物,启幼即受家学熏陶,博览文史,他怀着“奋励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宏大抱负走上政治舞台,以“忘躯犯颜”,“直言敢谏”自许,力图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曾以一副舍身报国,奋勇进取,风节凛然的儒者面目出现,认为应该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的名节。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5.
北斗七星被古人认为具有“司命”的职能,由于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数字“七”也被古人赋予了生命的蕴涵,数字“七”的这种神秘意义经过积淀逐渐融人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枚乘的大赋作品《七发》便是一个例证。《七发》的主题是宣扬养生理论而并非是政治上的劝谏,“七”的生命蕴涵与《七发》生命主题的一致,是枚乘选择以“七”命篇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刘汉香从单纯追逐个人爱情的“小爱”蜕变成对整个上梁村乃至整个苍生的“大爱”,完成了她完美人格的塑造。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刘汉香进行近乎圣母形象的塑造,不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完美女性的理想,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完美人格的理想,为社会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她就是一盏灵魂的灯,指引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7.
《礼记·聘义》中说:“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揜”同“掩”)瑕不掩瑜,即斑点遮盖不住美玉的光彩,比喻小缺点掩盖不了整个事物的“完美”;瑜不掩瑕,比喻优点掩盖不了缺点。《礼记·聘义》的这一说法是告诉人们,看待人、事、物时要忠于事实,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人、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窦桂梅 《江苏教育》2008,(13):71-72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就在于“尊严+爱”。  相似文献   

19.
完整、完美,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作家云子却以“无须完美”为题,反调立意,大唱特唱“重在不完美”的赞歌。文章标题醒目明快,新颖诱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潘春兰 《考试周刊》2009,(24):59-6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