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积常  林文成 《传媒》2015,(18):70-72
本文分析了数字媒体在数字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从其引导性、交互性、人性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等特征加以阐述和剖析.以网页设计和3D技术作为引例,对数字广告中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宁  曹培鑫  路淼 《传媒》2016,(5):88-90
在大众传播媒体主导新闻传播格局的时代,三十多年前视觉新闻,伴随着电视媒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在我国应运而生,作为专业文字记者的新闻写作理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随着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和移动互联的迭代发展,视觉新闻的概念在不断演变中持续影响着新闻传播领域不同阶段的内容生产.本文以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视觉新闻变迁为主线,通过梳理其从写作观念、图文整合到全媒体革新的发展历程,为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溯源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产生并传播视觉文化的艺术类型,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也开始逐渐向着动态化方向发展。在各种数字媒体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的关系,并以一些常见的数字媒体中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文婕  洪庆 《新闻窗》2016,(4):24-25
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同媒体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促进发展是时代课题。要真正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平台上的共荣共生,还要将报纸的视觉设计与新兴媒体有机统一、统筹起来,互取所长、扬长避短,以促进纸媒与新媒体在视觉设计上相得益彰、融合发展。提升媒体融合下报纸视觉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几个血腥和悲剧事件,对我国媒体视觉再现"死亡"的表现进行评析。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在对"死亡"进行视觉再现时容易出现视觉恐怖、二度伤害、过度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笔者认为,媒体应该秉持审慎的态度,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合理审视"死亡"背后的意义,从而有节制地再现"死亡"。  相似文献   

6.
王祥 《传媒》2017,(15)
高校校园媒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是转型工作面临的新难题.本文在分析了校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媒体平台融合发展、校园媒介协同创新、校园亚传播圈用户分类引导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孙强 《东南传播》2021,(2):6-10
智能化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身体逐渐迈向一种共生共在的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一种介质类型,从视觉性的维度去审视技术与身体的共在关系是值得探究的。具身视觉需以物质中介、实践交互、实践构成为概念的向度,从而考量媒介技术与身体性关系。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化视觉建立在:具身需要技术被看透,视觉意向的延展,视觉界域的限度,视觉经验感知的填补。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价值特性表现为视觉情境化,视觉再魅化,视觉含混性,视觉交互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平面媒体数字出版的视觉传达方法,这是跨媒体传播和艺术设计的交叉边缘学科,传统传播学研究的是媒体形态和转播途径、方法等课题,对视觉领域未有重点研究;美术设计学研究视觉传达通则,未重点研究媒体传播中的视觉传达及图形学,以及适合媒体的视觉展示手段.本文侧重平面媒体的视觉传达艺术和数字化技术手段研讨.  相似文献   

9.
张锐 《青年记者》2000,(4):26-27
画家作画要有个性,诗人写诗也要有个性,媒体也不例外。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媒体只有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新的信息传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具体地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展开。1.策划要有创意,形式要出新。新意是媒体的生命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富有创意的栏目总是能为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的运作也未尝不能获取受众的关注。媒体应当紧扣受众的阅读心理和视觉习惯,在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去年5月8日,中国驻  相似文献   

10.
尹红 《青年记者》2008,(8):91-92
报纸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纸质媒体。受众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获知信息的具体内容,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版式是报纸的视觉形象,是报纸的广告和包装,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  相似文献   

11.
数据新闻的出现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数据新闻报道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呈现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一种隐蔽的修辞手段,即视觉修辞.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数据报道中的视觉修辞分析,指出国内媒体该类报道中视觉修辞的普遍特征:通过对数据不同的处理和呈现迎合人的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来实现其修辞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9年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受众四个方面描述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图景,概括年度变化特点和预测未来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媒体融合面向移动互联时代进入更加纵深化发展阶段,专业媒体的规模进一步整合压缩,自媒体的监管政策加强。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导下的可视化形态特征。传播渠道上,媒体通过平台化和移动化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并进一步将传播渠道下沉到基层。算法推荐和人工编辑相结合成为内容分发的主要机制。新闻受众方面,网络新闻与短视频的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贸易战等重大事件,网民的爱国情绪表达与媒体的宣传形成共振,全网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总体上看,平台媒体驱动下的视觉创新与技术调适是2019年新闻业变化的主要趋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视频将成为更加主流的内容产品形态,传媒业也将深入探索5G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融媒体时代各个媒介平台的定位,结合媒体品牌运营以及美术设计示例解析,为融媒体时代美术编辑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一直连绵不断,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促进了媒体战争报道的重大演变。随着战争报道的成熟,媒体的战争报道框架逐渐成型。在这一框架的形成过程中,视觉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战争报道框架的构建,正是通过将核心概念、诉求具体化为特定的话语,进而选择或制造与话语表意相一致的视觉符号,借助这些符号的生动性和高度浓缩的代表性将媒体框架传达给受众。这种借助视觉符号传递隐晦的诱导性信息的方法,已经成为媒体报道至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如今,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正在日益制造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相似文献   

16.
徐立哲 《东南传播》2021,(8):98-101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众多传统媒体在版式改进和视觉创新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以谋求受众和销量实现共同增长.《人民日报》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其版面版式改进与视觉创新方面的做法为其他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当前传统媒体缓解面对来自新媒体冲击的压力,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力、传播力和生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妍妍 《今传媒》2012,(12):114-115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纸质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以大幅图片吸引受众,缓解日渐式微的压力。然而消费时代和视觉文化彼此呼应、来势汹涌,关于"图像将取代文字"的说法也甚嚣尘上。本文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对纸质媒体的"图文"关系进行探析,说明二者的关系是彼此补充、相得益彰的,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妍妍 《报刊之友》2012,(12):114-115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纸质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以大幅图片吸引受众,缓解日渐式微的压力。然而消费时代和视觉文化彼此呼应、来势汹涌,关于“图像将取代文字”的说法也甚嚣尘上。本文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对纸质媒体的“图文”关系进行探析,说明二者的关系是彼此补充、相得益彰的,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澎湃新闻的移动化转型、天目新闻客户端的视觉化特色、"腾讯青云"助力新闻智能生产为案例,对媒体融合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媒体融合的关键点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专业媒体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移动化"转型与内容呈现方面的"视觉化"探索,以及对新兴技术的采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在突发新闻现场,普通大众拍摄的突发事件图片,越来越多的见之于媒体。但由于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滞后,手机新闻摄影正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道德底线,考验着大众对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目的的认识。本文针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规避视觉暴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