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报道一直是地方主流媒体主题宣传的重大题材,怎样让这一报道吸引读者,如何创新报道形式?2012年以来,《三峡日报》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创新思维、形式、手段,在县市群工部的专版上推出"走近乡(镇)村干部"专栏,乡(镇)村干部报道实现了新闻与信息传播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比较一下CNN(有线新闻网——译者注)每周“世界报道”的新闻报道抽样,可以看出其在报道类型方面与ABC(美国广播公司——译者注)、CBS(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和NBC(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报道不同,后面三者的报道类型已有研究涉及过。自1987年以来,“世界报道”一直不作删改地播发来自其它国家的短稿。这篇文章分析了1989年新闻报道抽样的内容。CNN将艺术主题放在第一位。而与此同时,对美国新闻网国际新闻报道的近期研究表明,艺术在其中只占第十三位。一些国家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提供新闻材料的机会,如日本、西德和越南。这篇论文讨论了CNN对有些类型的事件所采用的不同观点,并运用了更具建设性的语调。这些也许正是人们期望从所提供的新闻中得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经济报道有些人不爱看呢?在我们的读者调查中,一些读者说,主要是那些让人们纳闷的专业术语、叫人头痛的枯燥数字和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让人生厌。有的人甚至说:“尽管我们读者有意(阅读),但经济报道却往往无情(没有可读性)。”经济报道果真就是无情物吗?事实上经济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领域宽广,大到世界经济动态和国家经济政策,小到一则信息和一  相似文献   

4.
李黔刚 《新闻窗》2007,(5):34-35
重视交通新闻报道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交通新闻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讲究报道艺术,提高报道质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社会全面了解交通、正确理解交通、热情支持交通,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常用于绘画中。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留白"将会带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受众少了信息轰炸式的被迫接受,留时间给受众以启迪和思考,从而产生共鸣,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石勇 《新闻前哨》2004,(7):78-79
新闻深度报道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说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潘若松 《青年记者》2013,(10):31-32
让报纸"近"起来,让记者"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提升地方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呢?我们的体会是: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不断通过版面创新、栏目创新、报道创新、活动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大力实施报纸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样可以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则报道让中国科学院"躺着中枪"。该院新闻办紧急发表声明称:某报就"2013全球腐败舆情表"相关新闻进行报道并表示"由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世研民意公司(CRC)代为调研"一事,经核查,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属企业中无此公司,此信息有误。(《北京青年报》,7月15日)打开网络,类似的"辟谣"让人眼花缭乱,如坠云雾里。此前有消息称,北京市多家网络  相似文献   

9.
有关传播立法或者说制定新闻法的内容,近年来一直比较“敏感”。这里的“敏感”更多是出于惯性心理,有人一看立法就高度紧张,仿佛一旦有了专门法律,就会变得多么麻烦和恐怖。这种“敏感”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对媒体表示,新兴媒体发言随意、吸引眼球,传统媒体管制严格、面容呆板,一样的传播两个尺度,让传统媒体感叹“戴着镣铐跳舞”、环境不公,传播立法的出台将终结这一局面。看来,有关方面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改变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行两种管理体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余晓林 《新闻世界》2009,(8):114-1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也一直成为各类媒体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做好经济报道,对应对危机、提振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较强,目前.许多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经济报道往往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报道程式化,工作味浓,鲜有创新;二是堆积材料,罗列数据,枯燥乏味;三是宣传经济工作,远离群众生活,缺乏高度深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宣传的艺术,增强经济报道的新闻性和可读性,让经济报道“鲜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1.
王莹 《声屏世界》2013,(3):17-18
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一场战役,对广播媒体而言,这场年年都打的战役的胜利并不那么容易。怎样改进程序性报道,让听众乐意听?怎样创新报道方式,让听众听得新鲜?怎样扎实报道内容,让听众听得明白、听得高兴?今年是是笔者第二次参加江西省"两会"报道,虽然已不复去年的青涩、  相似文献   

12.
任希 《今传媒》2005,(12X):36-37
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是地市电视台记者经常涉足的报道领域。这类报道的通病就是言语枯燥、信息乏味、传播效果不佳。怎样让常规的企业报道生动起来,让受众轻松明确理解经济数字、经济术语背后的新闻事实所在?本文拟从报道角度新、报道内容细、报道数字活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成就报道是地方党委政府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作"和"鼓劲之作",它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常规武器"。而作为以服务市民为己任的晚报,如何在成就报道中既让政府满意,又让老百姓满意,做到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是晚报需要认真探索的题目。近年来,《河源晚报》每年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成就报道。作为一名基层记者,笔者就自己在参与成就报道采访中的体会,浅谈一下如何让成就报道既同  相似文献   

14.
讲好故事,是当代记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省级财经媒体,讲述好经济领域安徽改革发展的精彩故事,就是要注重在宏观经济报道"深耕"上下功夫,在微观经济报道"细作"上做文章,同时注重讲故事的艺术与技巧,使故事有引导力、影响力、感染力,让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相似文献   

15.
常江  杨奇光 《新闻界》2014,(4):12-20
<正>从2013年6月曼德拉病重的消息传出,到12月曼德拉逝世。国内外,重要媒体始终对这位南非前总统保持高度关注。在对曼德拉逝世一事的报道中,中外媒体在"纪念"曼德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纪念与止于纪念"的讨论。据中新网报道,南非总统祖马于当地时间12月5日深夜证实:南非国父、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5日后,曼德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期这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一副聚居在北京宋庄和798艺术园区的北漂艺术家的众生相。这群艺术家远离故土来到北京淘金,其浮沉轨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的人生坎坷、艰辛、机遇和对未来的迷茫。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涅柴和变异……  相似文献   

17.
政策解读报道,解读的对象是政策,报道的受众是读者。读者在注重报道权威性的同时,更关注其实用性,这就要求政策解读要以亲民的姿态做出权威而实用的报道。编辑、记者应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通过多种编辑、采写手段,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的"红头文件",深度挖掘政策内涵,既让读者"悦"读、易读,又让报道有深度、有分量。  相似文献   

18.
“领导活动”是新闻,此类报道往往在地市级党报要闻版面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领导活动”的报道常常陷入程序化和“八股化”,让采编人员陷于事无巨细的有闻必录中,致使报道创新乏力、可读性差,普通读望而生厌,处于领导层面的读也不见得爱看;采编人员更常生“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无奈感叹。提高“领导活动”报道艺术,避免“领导活动”报道的“八股化”,进一步增强“领导活动”报道的可读性、必读性,已成为当前党报采编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花魅     
问世间何物最美?花舞飘香让人醉。美丽的花儿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它那股芳香,不仅仅留恋在人们的鼻尖,更深入内心那储存美好的港湾。人中花也是如此,但她更多了一份心灵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报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履行职责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要靠一篇篇报道(包括文字、图片)来体现。只有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多写多登耐看的报道,让读者感到想看、管用、要看,党报发挥作用才有了必备条件。报道有人看,报人蕴含其中的思想倾向就有了让人接受的前提和基础。试想,如果一张报纸长期陷于领导活动+会议消息+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式的概念式报道,即使你标题做得再重、图片放得再大,每日停留读者手中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