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现象”的出版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轩已经“火”了快十年了。在90年代,这个儿童文学并不十分走俏的年代里,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竟“火”遍了海峡两岸,而且一“火”就是近十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业内人士称,这是“曹文轩现象”。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前夕,报纸刊出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名单。曹文轩一下于又得了三个奖:《草房子》分获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红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曹文轩现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读书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公共性的人文学术出版物. 近年来,或许是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集体坎陷”的深刻反省,以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程光炜《八十年代研究丛书》等为代表,不约而同地呼唤“重回80年代”,成为读书界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而在“穿越”重回80年代时,读书人总是念及当年的三大丛书编委会及其所集结的知识群体:以金观涛、包遵信等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王焱、周国平等代表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编委会.  相似文献   

4.
走出“黑白”走向“彩色”──谈国内彩报的出版和印前系统的现状全国报协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彩报组苏州日报电脑中心沈安华当全国的报纸行业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完成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换,近几年来,彩色报纸又如一股春风,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京档案》2008,(3):44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档案处网站上最新举办的三个展览关注民生。其一是“政府海报展”。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香港海报制作的黄金年代,展览内容分为健康卫生、交通安全、工业安全、清洁香港、反吸烟和家庭计划六个部分。这些政府设计、印制的海报,不单显示政府海报在设计风格上的转变。同时反映了香港社会及经济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发展,以及当中的民生点滴。其二是“从历史档案看油麻地的发展1870—1930”。  相似文献   

6.
说编辑     
余生也晚,没赶上中国文化辉煌的三十年代、五十年代,没遇到像鲁迅、沈从文这样的大编辑,也没能亲炙建国后老一代报人的传授和教诲,只是在八十年代做过几年编辑,虽还能感觉到某种余温,但较“为他人作嫁衣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传统美德,已是逊了不少成色了。 就是八十年代的风范,相信现在也改了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也算个舞文弄墨之人,常有个“千字文”在报上发表。但不管是哪家报纸,投了也  相似文献   

7.
认识张抒扬,是在80年代初的北医。当时她二十岁,我二十六岁。虽然我是她们班的辅导员,但都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有着同样的简单与复杂,现实与梦想。  相似文献   

8.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日报在80年代末开始采用计算机一激光照排技术替代了人工铅字排版,报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用“光与电”告别了“铅与火”。今天的报纸采编已实现了编排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一、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展望1.发展趋势的回顾和总结回顾50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五十年代的计算机还属于逐个研制的“手工业生产”,自六十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六十年代是大型机的年代:七十年代是小型机的年代;八十年代是微型机的年代;九十年代是网络 PC 的年代;到了廿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则进入INTERNET 后 PC 的年代。后 PC 时代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有线广播自50年代开始创办以来,一直是农民离不开的伙伴。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各种大众传播工具相继进入农家,相互竞争激烈,农民的需求也已发生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有线广播节目的“可听性”,把节  相似文献   

11.
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对图书馆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际,西方国家的学者们惊呼他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一场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同等意义的伟大革命。他们有的称这次革命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称谓不一。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按照西方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第二次始于19世纪40年代,第三次是在20世纪初开始,以电子、化学制品和汽车的发展为标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下基层采访中,耳闻目睹不少埋头苦干的同志,他们任劳任怨,忘我劳动,甘做一颗“螺丝钉”。我挥笔讴歌这种“老黄牛”精神。但有些同志对此非议:现在是八十年代,不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要提倡开拓型的改革家,鼓吹开拓精神。这使我感到惆怅:开拓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矛盾的吗?“老黄牛”精神真的不再提倡了吗? 四川读者高北通  相似文献   

13.
婚姻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婚礼自然就成为重大的事情。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婚礼的形式也发生着千变万化,逐渐“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9日,艺术家肖鲁在正阳艺术区的废墟上生起九堆火,因为站在废墟上让她感觉“特别寒冷”。这是一个为了“暖冬计划”而即兴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旨在“针对入冬以来北京朝阳各大艺术区面临的突发性腾退拆迁,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一瞬间,肖鲁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15.
重庆日报的技术革命,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印刷领域开始“告别铅与火”,继而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替代人工铅字排版,实现印刷的数字化。此后,技  相似文献   

16.
<正>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报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技术革新,激光照排、新闻采编、资料数据库等系统的建立和普及,宣告报业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剪刀加浆糊”的落后作业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出版时代。如今报业信息化手段  相似文献   

17.
怀念王选     
黄健 《出版广角》2006,(4):26-31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终于告别了“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汉字激光照排的时代,如果没有王选,现代中国的新闻出版的多媒体形态、尤其是纸介媒体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王选带领中国一个行业和领麓实现了民族崛起。王选是世界的、华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报社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几次大的技术革新,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激光照排、新闻采编、资料数据库等系统的建立和普及,相继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剪刀加浆糊”的作业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出版时代。如今报社出版信息化手段渐趋成熟,多数大中型报社都拥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论“报纸的力量”《美国八十年代的报纸》是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ofGeorgia)新闻系副教授汉斯(ErnestC.Hgnds)于80年代初出版的一部美国报业研究的力作。该书资料详实,叙述生动,曾获书评界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一部“优秀...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激光照排技术在我国大城市报社的普及,报纸的出版和印刷已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报纸内容随时存入光盘。与此相对照,我国对新闻资料的加工整理,却仍停留在“剪刀加浆糊”阶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信心播的需要。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已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