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曲冰 《新闻传播》2010,(6):66-66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除了具备一定的采访基本功外,还应该注意运用电视新闻特有的采访技巧。在学习新闻前辈诸多采访经验的同时,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归纳出四个“必须”。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采访“两会”的记者总结出三大必备动作:跑、堵、抢。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采访“两会”是对记者意志、品质、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核。  相似文献   

3.
黄常开 《新闻战线》2020,(12):18-20
南方日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通过云直播、云采访,推出系列原创报道。围绕两会主题和代表委员履职,打造自有数据库,推出云数据系列产品,并不断完善直播技术,推出云调研,展现代表委员风采。  相似文献   

4.
无限风光在险峰,对公众新闻人物、对人们已经熟知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常规的新闻采访方式写出来的稿件可能没有什么新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呢?本文用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和大连晚报记者卢真珍采访实例,说明记者要写出独家的好新闻,必须改变传统的你问我答式的采访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新闻采访方式,这样的报道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魏艳 《青年记者》2010,(7):36-36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新闻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出现过记者被打骂的暴力行为,相较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被采访者以非暴力的形式拒绝或是不配合记者的采访。针对这种情况,记者需要掌握应对方法,本文即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技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不到基层走一走,总隔着玻璃窗,视野就不够开阔;不转变工作作风,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转变写作风格,文章就难以鲜活,表达就不可能到位。自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笔者共发表相关稿件百余篇,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些许体会和心得。好新闻是"走"出来的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防区"。近年来,笔者主要负责吉林市磐石市的新闻采访工作。从吉林市区坐3个小时客车才能到达磐石市,再从磐石市到各乡镇,还需要少则40分钟,多则1个小时40分钟的车程。每次采访,花费在路上的时  相似文献   

8.
2月28日,我与今年首次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先期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20余天的全国两会采访.  相似文献   

9.
远程采访,记者绝不是孤军奋战,如何与编辑部大后方沟通交流,获得"粮草充足"的条件,乃至使得整个采访圆满顺利,尤为重要.远程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有必要去远程采访,记者有三项必备的功课:一是要查阅资料,了解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提前联系相关新闻当事人,如果没有条件联系到当事人,也可向当地同行请求援助;三是和报社领导及编辑开个"采前会",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采访计划.  相似文献   

10.
1月23日至30日,河南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郑州市召开。经过去年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的初次“试水”,记面对“两会”报道不像去年那样没底了。经验,使大河报报道的“两会”在同城媒体同题作中略胜一筹。采访“两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更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必须在画好的圈圈内“跳舞”。因此,报道“两会”,对党报来说,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11.
以编辑为中心。参加工作接受培训记得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经过长期新闻采访实践,由过去的狭义认识上升到了广义的理解,切身体会到以编辑为中心,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而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编采人员来说,如何理解以编辑为中心的内涵,一直是编辑部最重要  相似文献   

12.
采访技巧是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在采访中的灵活运用。做一名称职的记者,就要苦练内功,夯实采访基本功,并在实践中提升采访技巧。对形形色色的官腔,不仅不能畏难,相反要成为提升采访技巧的考验与契机。  相似文献   

13.
陈郁 《新闻传播》2009,(12):67-67
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当不好记者的。对于记者而言,提问就好比是一块敲门砖.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锁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么得到的必定有限。本文就是阐述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利用巧提问来顺利和出色完成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4.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词:收获和疑惑。收获,是自己一年来,  相似文献   

15.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立身之本,提问又是采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提问环节做到成功,采访才能成功,电视节目也才能成功。采访者要做到提问之前充分准备,提问之中把握有的放矢与互相尊重的原则,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与提问方式,并注重在过程中主体适时参与。  相似文献   

17.
2月28日,我与今年首次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先期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20余天的全国两会采访。这些天过得极度焦虑、疲惫,但又充满了激情。而且,从日益开放的全国两会,从众多海内外媒体同行那里,也学到了不少经验,有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新闻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初,经过初试复试等一路考试,笔者跳槽成功,和改革开放后通过招聘的第一批幸运儿一起来到河北保定日报社,走入记者行列。那年,经过简单的培训我们就上岗了,但是依然不懂得什么叫做"采访"。前辈们对我们这批新人很客气,开始没有多安排做什么,只是嘱咐我们多看报纸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临时受命,做外围的配合采访,属于“无证记者”。在无“证”采访的19天里,我采写的《随州市长论大部制》、《商品不短缺,涨价太高没理由》、《自主招生就怕递“条子”》等稿件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