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有声望的人刚刚告诉我,他们干掉了本·拉登,太棒了!”最早发布恐怖大亨本·拉登死讯的是美国前官员厄本的微博,厄本在奥巴马公开拉登被击毙消息前一小时,在Twitter(推特)上发出了这条消息。之后,这条消息引发了爆炸式的转发和评论。 在后来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挥采访力量强大的优势,提供了自媒体很难提供的独家内幕消息,将拉登之死这一事件层层剥茧,形成了一场新旧媒体的传播共振。  相似文献   

2.
虽然扎瓦赫里可能已经是"基地"唯一仅存的核心领导人,但分支组织的威胁却在继续扩散。同时,受圣战文化影响的个体恐怖主义也在成为一种趋势本·拉登被击毙一周年后,恐怖与反恐的斗法还在延续。美国对"基地"组织头目的打击依然保持高压态势。以情报为引导、以无人机轰炸为手段的定点清除,成为美国反恐的利器。借此,美国曾先后成功击毙多名"基地"组织要犯。自去年9月以来,"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领导人安瓦尔·奥拉基,及其在  相似文献   

3.
张红 《出版参考》2011,(5):12-12
本·拉登死了。接连几天,相关消息铺天盖地。全世界各路媒体各显神通,为这个“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击毙本·拉登是“我们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努力中,迄今为止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美国一片狂欢气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本·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努力的转折点。多国首脑也纷纷发表声明,表露欢欣鼓舞之意。  相似文献   

4.
安德鲁·法斯托的名字听上去没有本·拉登名气大,但他制造的轰动和影响却毫不逊色于本·拉登。在颓丧的华尔街人士的心目中,安德鲁·法斯托代表的是一个有关美国式自由经济和完美会计制度神话的终结,而本·拉登则摧毁了美利坚大陆的另一个神话:安全。 从罪名的复杂程度上,这位前安然公司CFO(首席财务官)恐怕要远比本.拉登令人瞠目得多。美联社11月1日称:导致安然公司崩溃的安德鲁·法斯托,被控诈骗、洗钱、串谋等78项罪名,是多个计划的主谋。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被判入狱几百年。  相似文献   

5.
匆匆忙忙到美国遛了一圈,年初回到了家乡。无论在美国还是回到国内,不可避免的是,时刻能感觉得到INTERNET的气息扑面而来,影响着你的生活和观念,就像湖南三伏天的热浪似的,沾哪哪烫,使你无处藏身。几个哥儿们聚在一起侃大山,无论谈什么话题,说不上几句。也会自然绕到INTERNET上去。说到兴奋之处,一个个唾沫横飞、摩拳擦掌,好像都是高科技出身,在因特网上叱咤风云的“网坛大亨”。  相似文献   

6.
阿富汗"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美国制造"9·11"恐怖袭击事件,来无影,去无踪,使受害一方遭到巨大的伤痛.  相似文献   

7.
蔡汝鸿 《航空档案》2011,(11):12-19
2011年5月1日晚至2日凌晨,美军特种部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命令下采取秘密袭击行动,25名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在黑夜中乘坐2架直升机,飞抵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60千米的北部阿伯塔巴德市,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这次行动中,一架直升机因故障坠落在本·拉登大院内,虽然"海豹"突击队员在撤离时对该直升机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梁雪云  兰钊 《今传媒》2006,(12):20-21
半岛电视台成名于“9·11”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英空袭阿富汗的头一天,这家名叫A l-Jazeera的卡塔尔电视台播出了本·拉登讲话的录像带——这个陌生的电视台的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卫星和互联网传遍全球。此后,无论是在阿富汗战争、还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受众越来越多地听到“据半岛电视台报道……”,越来越多地看到来自半岛电视台的现场画面,甚至当美中情局苦苦寻觅本·拉登、扎卡维的情报而不得时,他们的录像却频繁出现在半岛电视台的镜头里。这一切让人们不禁联想起了十几年前的CNN,同样是依靠着对战争的现场直播、独…  相似文献   

9.
名刊要览     
253航班的4个教训美国该从253航班炸机未遂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呢?第一,美国目前追踪恐怖分子的方式并没起作用;第二,全球机场的安检和扫描系统是可以被突破的;第三,打击基地组织并不能只关注本·拉登的下落;最后,奥巴马当局将这一事件进行轻描淡写的描述对于美国国家安全起不到任何帮助。  相似文献   

10.
噩梦开始     
《本·拉登传》是由本·拉登家族成员记录的本·拉登成长史。奥萨玛·本·拉登的首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与儿子奥玛·本·拉登讲述了他们在本·拉登身边的时光。纳伊瓦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时年17岁的表兄本·拉登,而奥玛则陪同拉登度过了6年的流亡生涯,他们见证了拉登如何从严谨持家的阿拉伯男子变成丧心病狂的恐怖份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蓄着一撮顽固坚硬短须的萨达姆早已取代了长须如幽灵式飘逸的本·拉登,成为布什总统心中最大的痛。 一年来,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美国总统的全部心思和所有精力几乎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来:攻打伊拉克,铲除萨达姆。为此他不惜暂时放弃对本·拉登的“偏爱”。他顶住了来自美国政坛和社会各界的反对声浪,甚至一再试图抛开联合国、欧洲盟国和阿拉伯世界的一致反对,下定决心依靠美国自身的强大武力,将不听话的萨达姆赶下台。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领导的反恐行动中,作为紧密相连的两个人物,本·拉登死后,可能活着的奥马尔正在被瞄准  相似文献   

13.
流氓大亨,是旧上海滩的特有产物。那些出身低微家道贫寒,又不学无术的游手好闲之徒,利用帮会势力.网罗门徒,成为地方一霸。这些人无孔不入,左右逢源。美其名曰“上海闻人”。老百姓称他们为“流氓大亨”。在十里洋场大亨中.排行第一的当推黄金荣。  相似文献   

14.
易茗 《新闻世界》2007,(9):31-32
华尔街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心脏,牵动着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命脉。曾经有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在华尔街闯出一片天地,成就了辉煌的业绩。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关于华尔街中共大亨的传奇。成为"红色大亨"舒自清,原名舒鸿源,1918年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不管亚辛是巴勒斯坦的宗教领袖,还是以色列的‘拉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以色列用恐怖手段来反对恐怖主义,最终只能使恐怖升级。而美国用双重标准对待国际事务,只会自食其果。 ” 新浪网评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的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霎时在传媒上激起“信息洪流”,并随即形成“信息洪峰”,历经半月后才渐渐落潮。纵观这场由美国导演的一波三折的击毙本·拉登引发的舆论大战,笔者认为,加强对舆论信任感的塑造,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部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电影,它甚至被人当做政客上位的手段或者泄露军事机密的渠道。其实,它在拷问现实与人心,殊死搏斗,胜者为王,但真的有胜者吗别惹女人,如果一个女人决定用她全部的决心、毅力和隐忍来对付你,那你逃不出她的手掌心,即便你是本·拉登——凯瑟琳·毕格洛用她的《猎杀本·拉登》  相似文献   

18.
陈波 《北京档案》2002,(2):44-45
日前落幕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一本名为<本·拉登秘密档案>(法文原名为<以本·拉登之名>,以下简称<档案>)的新著在中东问题纪实文学书籍的排行榜中独占鳌头.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一书完稿于"9·11事件"数月之前,而其作者已在书中预言,当美国致力于研究反导弹防御系统时,恐怖分子很可能采取传统的方式袭击美国本土.在<档案>中文版问世之际,该书作者、法国恐怖主义国际观察站和当代威胁研究中心主任罗朗贾卡应邀来到中国青年报驻巴黎记者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本·拉登、奥马尔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连塔利班的主力部队到底在哪儿也没弄明白。对美国人来说,阿富汗战争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乐朋 《新闻记者》2003,(2):35-35
万众瞩目的《时代》周刊2002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结果出炉了。与行家们的预测大相径庭,当选的不是“恐怖大亨”本·拉丹,不是“抗美英雄”萨达姆,也不是策动、指挥国际反恐和武力倒萨的美国总统布什,而是勇敢“告密”、揭发自己所在部门和公司弊端与丑闻的三位女性:科琳·罗莉、辛西娅·库珀、莎朗·沃特金斯。 与鼎鼎大名、叱咤风云的布什总统相比,三位女性都只能算小人物。然而,小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