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由谁来书写?方汉奇就是一位书写新闻业发展史的人。聆听过他讲课的人,说他旁征博引,对史实如数家珍,是一部活的"中国新闻史百科全书"。拜读他  相似文献   

3.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评张昆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胡武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一般划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及新闻业务三大领域。而新闻史又被解析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大部门。历来这种中外分开研究新闻史的格局,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割...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史到底应该如何写?这是今天新闻传播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史学界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学术环境正在逐步优化的今天,重写"中国新闻史"的呼声日渐高涨.尽管经过新闻史学者的长期努力,"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丁淦林语),但以中国革命史的框架解释新闻发展史的窠臼依旧束缚着新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军 《新闻实践》2010,(3):80-80
熟悉新闻史研究的人都知道,目前已出版的新闻史书籍大都是对中国新闻史全局性的研究和书写,长期以来也一直主要围绕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和少数著名记者展开,而对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和整理还有许多的空白。事实上,在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还较为落后的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前50年,大城市报刊的传播影响力,往往是要通过各种地方新闻媒体作为中介给予延伸传播和扩大影响的。因而,地方新闻史理应在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卓有成效的地方报人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样也值得书写和记录。  相似文献   

6.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行行业业也有它的职业精神。唯此事业才会辉煌,人生才会壮丽。那么.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它锻造出的一代代新闻人又是怎样完成使命的?它将对后来者有多大的启迪和影响?本期新栏目《难忘的采访》将向我们的读者展开新闻史的画卷,一位位在新闻长河中搏击的勇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一次难忘的采访。通过一个采访中引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8.
杨驰原  卢剑锋 《传媒》2011,(7):32-36
历史虽然唯一且客观存在,史学研究却可以有很多角度和方法,但角度多维、方法多元,目的却都相同——服务于今天。新闻史学研究也是一样。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新闻史学者如何看待党的新闻史?对当前的发展有何启迪?本刊记者特赴北京大学,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女士。  相似文献   

9.
江凌 《今传媒》2010,(3):112-116
什么是新闻史?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内涵?中西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戈公振先生曾说:"所谓报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知名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2.
姚彬 《今传媒》2009,(8):99-100
新闻史是新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基础理论课.提起新闻史,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枯燥,无用.近几年来,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给学生造成学习基础理论课无用的错觉.然而,学习新闻史真的无用吗?从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反馈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上手快,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显得"后劲"不足;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一开始会慢一些,可"后劲"充足,愈战愈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会议期间,举行了三次大型学术报告会。先后有40多人次作了专题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在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发表以来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史研究未尝不可以很有用,尤不乏现实关怀。闻听我从历史学转入新闻传播领域,朋友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或许有望改善拮据的经济状况,对养家糊口不无小补;忧的是在新闻学科里,能干点啥?继续做新闻史?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咋还搞那些东西,既与现实渺不相涉,又对学生将来进入媒体工作没  相似文献   

15.
通讯社可以向全国发通稿,通讯员为何不能“一稿多投”?有人认为“公开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希望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对此,我完全赞同,因为它符合实际。常见新华社发一条重要新闻,全国大小报无不转载,那么下面通讯员采写的重要新闻为什么就不能一稿多投呢?高亚非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会议期间,举行了三次大型学术报告会。先后有40多人次作了专题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在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发表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他说,中国新闻史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是其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先后出版的各种类型的中国新闻史著作不下50种。其中,戈公振的  相似文献   

19.
百草园     
中国人民大学2 0 0 4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新闻学专业)新闻史与新闻理论试题(满分1 0 0分)新闻史部分一、试析外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办报活动。二、怎样评价国共两党以外的“中间势力报刊”在新闻史中的地位,及其在现代中国报业中的作用和影响?注:( 1)新闻史方向考生一、二两题必答,各35分,计70分。( 2 )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方向考生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计30分。新闻理论部分三、结合当前我国实际阐述新闻媒介如何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四、试述科学发展观对新闻工作的意义。注:( 1)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方向考生三、四两题必答,各35分,计…  相似文献   

20.
李近 《当代传播》2005,(1):72-73
20世纪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很快,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新闻传播事业更是突飞猛进。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新闻教育同样迅速发展。截至2001年,我国开设新闻学类院校、系、专业的高校,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三所增加到100多所,专业点超过300个。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不过,在新闻教育当中,学生普遍对新闻史(包括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中外广电史)比较漠视,认为学新闻史对将来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